3版
草根发明者的苦与乐
在广汉有一群痴心的草根发明者,他们中最长者已经79岁,最小的也有56岁。别小看这群人,他们每年申请的专利就达三、四十件。近日,记者走近这些草根发明者,倾听他们的声音——
“我们这些搞发明的人都是‘一根筋\’,可正是有这‘一根筋\’才能耐得住寂寞与清贫,对发明痴心无悔。”11月28日在广汉市鸭子河畔一间小茶楼里,广汉市发明协会的会长罗举茂和几位会员一起向记者谈起了草根发明者的快乐与艰辛。
乐:
“现在广汉从事发明创造的人大约有200多人,而最活跃的也就四、五十人吧。可不要小看了这些草根发明者,每年他们申请的专利就达三、四十件之多。”罗举茂说。
作为一个纯民间组织,广汉市发明协会创始人之一的罗举茂本人也是一个发明痴迷者。鉴于广汉市发明家缺少一个交流平台,他与几位资深发明家一起发起并成立了这个协会。会员主要来自于广汉市离退休人员,平均年龄已经50多岁,凭着对发明的热爱,自己投入资金、人力、物力搞发明创造,有的数十年如一日痴心发明而不悔。
“别人喜欢打牌、跳舞而我却喜欢搞发明。”会员罗进国说。作为已经拥有6项国家专利发明人的罗进国如今已退休在家。从工作时起,罗进国就酷爱发明,因为在发明上投入了太多的精力,他多次被领导点名批评并被定性为“不务正业”。
“我没有别的爱好,就喜欢捣鼓些小玩艺。人家下班是打牌、跳舞,我下班就直奔家里搞发明。”由于少与大家交往,罗进国被大家称为“怪人”。可就是这样一位“怪人”先后取得夜光笔等6项国家专利。这么多年来,累计下来投入的发明资金也有十多万吧。刚工作时一个月只有三四十元的工资,为了买器材、设备经常把工资花得精光,老婆时常为没有菜钱与他吵架。“没法啊,工资太低,好的东西买不起,有许多好想法没办法去实施。”罗进国不无遗憾地摇摇头道。
罗进国的情况也是广汉大多数草根发明家的缩影。
“现在专注于发明的人越来越少了。年青人大多耐不住寂寞与失败。其实不要将发明想得太高深,一项小改进,一个小玩艺都可能是一个发明。别人没有的,而你能做出来的都可以称为发明。”罗举茂说。
“爱发明的人,也是热爱生活的人。”坐在边上许久没有说话的贺明伟插话了。作为节能开关的国家发明专利拥有者,他每到一处说不上三句话就会将话题转到发明上来。有感于现代家居照明每到晚上关灯后就一片漆黑的不便,他发明了延迟关灯开关。也就是关上灯后,灯光会在数十秒后才会自动熄灭。贺明伟说,“其实这个专利的原理很简单。但如果不是长期观察,对于这个不便可能就放过去了。一旦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有一种想解决问题的冲动,发明创造也就顺理成章了。”
忧:
花了功夫、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辛辛苦苦发明出来的专利产品却放在屋里睡大觉,每年还要交纳不菲的专利年费,这是广汉市草根发明者们普遍面临的尴尬境况。
因为交不起逐年递增的年费,罗进国不得不放弃夜光笔的专利。很快一家台湾企业就推出了类似的产品,并很快打开了销路,这让罗进国十分惋惜。
罗举茂是这些众多发明者中比较幸运的一位,他发明的保健枕因为有朋友的大力推荐而在省体院试用,又因为效果不错而后又在省内的各大医院投入使用,现在已经供不应求。罗举茂说,如果没有朋友的推荐,恐怕他的发明仍然难以变成产品。
缺乏有效的信息发布平台,在与企业交往中缺乏话语权,缺乏相应的谈判技巧是每位草根发明者在专利转化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难题。面对种种不利,罗举茂和会员们渴盼着改变。
针对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德阳市科技和知识产权局。该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下,德阳市已经建立起专利成果转化交易的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与国家、省有关信息网站链接,正是服务于这些苦苦求索的发明人的。希望德阳市的草根发明家们借助这个平台,把自己的发明顺利转化为产品,并不断创造出更多的发明。
本报记者 杜晓鹏
新闻推荐
(记者唐丹)12月17日,2011年中国移动全球通网球俱乐部“精英杯”公开赛广汉分站赛在广汉市文化体育中心举行。公开赛是全球通网球俱乐部继VIP会员邀请赛、城际对抗赛之后为德阳地区全球通网球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