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依若故居唱《康定情歌》 (郑景瑞 摄)
俯瞰百丈村 (市住建局提供)
多年前,宣汉县马渡关镇百丈村两个幼童对唱民歌《苏二姐》的情形不时浮现于笔者眼前,当地人站在李依若故居院坝里忘情歌唱《康定情歌》之声至今仍回响在耳际。百丈村,社区记者每次走进这里,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百丈村农耕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荔枝古道横穿而过,国家3A级景区、四川省第三批自然与文化遗产地——马渡关石林景区坐落于此。是世界十大民歌《康定情歌》作者李依若的故居所在地、中国四大民歌《苏二姐》的诞生地,是川东民歌重要的发源地,还是马渡民歌活动最为集中的村落。2016年12月,百丈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1年1月,被评定为四川省第三批最美古村落。
百丈村的传统院落
百丈村被蔡家山、百丈岩、烟灯山三山围护,蜿蜒曲折的鲁班河环绕,据称自先秦以来就有先民生息,到清朝时,散居多处的农户汇聚成了村落。这里的村落遵循顺道、亲水、近田选址的原则,顺应自然,又不拘泥于形式,依山就势,格局自然飘逸,整体风格与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建筑式样有一字形、三合院等。院落建筑大多为人字水、青瓦屋顶、穿斗木架构,朝向以地势为准,大都背山而立,以中间堂屋为轴线,左右对称,有面阔三间或五间的格局。堂屋左右为正房,挨正房为转角。窗棂采用镂、透、圆的手法,雕刻有五福临门、喜上眉梢、福禄双全、双龙捧寿、多子多福、三阳开泰、历史人物等吉祥图案。边版装饰则多用浅浮雕写意如意或缠枝花卉。中堂之中梁,多画有太极图或如意缠枝花卉等图案。
这些传统村落错落有致,掩映于丛林绿树之中。现有穿斗木结构院落41处,大多修建于清朝和民国时期,保存完整的有12处。最为有名的是刘家大院、工字楼和李依若故居。
坐落于百丈村3组的刘家大院,为典型的川东民居传统建筑,始建于1899年,历经当地刘氏两代人修建而成,占地1100平方米。刘家鼎盛时期拥有附近千亩左右的良田。刘家大院现存建筑10间,其中堂屋3间,西面厢房4间,东面厢房3间,均为穿斗结构,保存完好雕刻精美的窗户16扇,刻有中流砥柱、于万斯年等字样的磉墩石6个,窗花和柱墩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百丈村以刘家大院为代表的建筑虽然大部已经损坏,保留至今的仍能体现出当时川东地主阶层的富贵气派和建筑格局。
工字楼由马渡名人雷雨苍于1933年修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维舟在宣汉清溪修建了宏文校,其弟子雷雨苍(百丈村人)奉命潜回马渡,秘密开展革命工作,并仿照宏文校修建了集居住和军事用途为一体的工字楼。整个院落分为四个部分,正前方左右各为三间五柱穿斗式瓦顶木板房屋,沿石级而上是平整的石坝,左右各为五间九柱厢房;再上一层的正中是H形的砖木结构小楼,为一楼一底和两楼一底的通廊结构,是工字楼的主体,内设厨房、餐厅、寝舍、会议室、书房、保安房。H形楼左后三楼为炮楼,可观察四方,有瞭望口、射击孔和掩蔽体。H形楼左前下方有约30平方米的地下室,设有机关、地道。正房后面是花园、水池。总占地4000多平方米,为马渡典型的地主庄园。红军进驻马渡后,将办公地点设在了工字楼,因而工字楼也称红军楼。这是一套兼具南洋风雨骑楼和古希腊建筑元素的川东民居。
李依若为大地主家庭出身,故居由三层院坝组成,修建于清朝,距今有200多年。原有堂屋一间,厢房数间,背依天然名胜百丈岩,解放后被分与附近村民居住,总建筑面积1055平方米。2020年,政府对该处住房按原样进行了维修打造,其中有350平方米在原址重新修建。
民歌沁润的百丈村
百丈村有“五里三道堰五里三口井”之说。三道堰是指在堰滩河、吞口河、庙子河分别闸了堰坝,灌溉农田;三口井是指在欧家营、燕窝平、大青坝的水井,冬暖夏凉,取之不尽。这些堰水井水滋润了聚居于百丈村的人,而沁润百丈村人的则是传唱千年不衰的民歌。
百丈村地处古巴人文化的中心地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尤以音韵婉转悠长、唱腔高亢绵延的马渡民歌为甚,素有“民歌之乡歌悠长,祖祖辈辈歌当粮”之说。百丈村无论男女老少,张嘴都能唱上几首当地民歌。这些民歌的内容、曲调、形式异彩纷呈,盛名远播,受人喜爱,久唱不衰。从歌词内容上划分,有山间樵歌、水上渔歌、田头秧歌、抬石号歌、建造叙歌、筑坝夯歌、喜庆欢歌、男女情歌、劝世善歌、励志壮歌、吊唁丧歌、季节咏歌、红军歌谣等,内容丰富多彩;从曲调风格上划分,号子高亢有力,山歌嘹亮绵长,情歌悠长多变,吊唁哀婉低回,季歌欢快跳跃,小调幽默谐趣;从演唱形式看,有男(女)独唱、二人(或多人)对唱、领唱、合唱(对赛)、伴乐伴舞唱、表演唱等各种形式。
“中国的民歌在四川,四川的民歌在宣汉,宣汉的民歌在马渡,马渡的民歌在百丈村。”现任村支书王富说这话虽有些夸张但却底气十足。据统计,目前收录在册的400多首川东民歌,马渡关镇占200余首,如《跑马歌》《掐菜薹》《十想》《十把扇子》《修洛阳桥》《采茶姑娘》等曲目。2007年,马渡关被四川省命名为民间艺术(特色)文化之乡;2008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年被达州市命名为川东民歌之乡。2016年,马渡民歌的重要内容“马渡山歌”成为达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百丈村则是马渡民歌活动最为集中的村落之一。
百丈村的传说故事
百丈村不仅民歌传唱盛行,而且传说故事不少。85岁的欧安邦老人、74岁的老支部书记汪育元等人脑海里装着一个又一个的传说故事,用他们的话说,三天三夜也摆不完。
鲁班河是百丈村的母亲河,由沙溪河与马耳河交汇而成,这里乱石嶙峋、白浪翻涌,水声阵阵,河水清澈见底。鲁班赶石、罗其清造反等故事精彩纷呈,流传至今。
鲁班赶石的传说:一天,鲁班与赵巧一对师徒来到马渡关,看到沙溪河水滔滔,当地人过河困难,鲁班决定修建一座石桥。学有所成的赵巧想要和师父比手艺、比高低,要求各修各的。鲁班了解徒弟虽然为人不忠,但是很聪明,也就依了赵巧,说:“你修浪洋寺,我修沙溪河桥,以鸡叫为准,先完成的为胜。”天一黑,鲁班就急急忙忙从方田坝山上赶石头修桥。赵巧深知师父性躁自负,想以此假象欺骗师父,还没有到鸡叫的时候,就到方山寨上学鸡叫。鲁班听到鸡叫时,桥还没有修好,心头一急,双脚一跺,在巨石上留下深深的脚印,自知失败,气绝而亡。从此,留下乱石的河流,也有了新的名字:鲁班河。
马渡关的传说:马渡关有副对联,上联是“鲁班拿尺量方山岩高百丈”,下联为“张飞提矛镇隘口威震沙溪”。提到张飞,有一段传说。相传三国猛将张飞按照孔明的将令,领兵走大路夺巴州,然后会师雒城(今广汉)。一天,张飞率领骑兵数千,于傍晚抵达沙溪河畔阆英场,本想星夜进军,无奈河水陡涨,波涛汹涌,亦无舟桥可渡,便下令安营扎寨。然而,张飞忘了临行前军师的叮嘱,饮酒如常。当夜饮至醉时,豪情勃发,欲效刘备马跃檀溪。于是,下令二更造饭,三更过河,奇袭对岸险关。三更月下,张飞仍见恶浪滔天,顿时兴起,手提丈八蛇矛紧催胯下乌骓,大吼一声,跃马扬鞭,腾空而起,直达对岸。军士们见张飞稳踏北岸而人马滴水未沾,纷纷跃马飞渡,全军尽数而过,攻下敌营。当地人非常惊异,在飞渡处立石刻碑“张飞跃马飞渡”,并将原先的阆英场改为马渡关场。
古道贯村古墓遍地
百丈村所属的马渡关曾是荔枝古道上最重要的驿站之一,后来也因此成为川东通达四方的重要商贸集市。荔枝古道在百丈村村域范围内约有5.5公里,现存石板、石梯、石桥、石刻等多处遗迹。
百丈村遍地是古墓,有400来座。2组的刘氏古墓占地约200平方米,为家庭合葬墓,含夫妻、父母及祖父,修建历时八年。墓体壮观大气,雕工精细,栩栩如生,墓地留存文化众多,墓堂刻有分州衙,意为墓主人生前故居可设衙门。鲁仲池、李氏夫妇墓上刻有李依若的题词,其文是:“赞曰:鲁翁夫妇,劳动发家,生产模范,芳名永夸。”落款为川北区民歌研究委员会委员、宣汉县文联主委、宣汉县宣传队队长李依若拜题。
位于5组的古寨狮子寨,两头高中间低,形似一头俯卧的狮子,头部多为杂草及灌木丛,尾部为多年生的松树。狮子寨为百丈村先民为躲避土匪修建的临时避难所,现遗存有寨门两处,石碾一副,蓄水井六口,石碑一个。其中尤以南面的后寨门最为奇特,后寨门为两米见方由大条石堆砌的关卡,门外是十数米高的悬崖,进出需用绳索攀岩,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今,狮子寨悬崖上的逃生门挺立,寨上字体模糊的白莲教碑文、水井、碾子诉说着往事。
11组的古桑树,树干直径约40厘米,树高12米,树冠面积20平方米左右。古桑的种植年代已不可考,但经历多年风霜的古树,苔藓已爬满树干,看起来沧桑而又古朴,被附近村民称为“神树”。□达州日报社社区记者 郑景瑞
(本文采写中,除文中提及者外,参考了申报资料,得到李雍、文泽划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近日公布,在四川省达州市罗家坝遗址新发现一批东周时期的墓葬,为进一步揭示神秘的古代巴国提...
宣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宣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