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6月12日下午,天气十分燥热,达川区管村镇剪刀村的养牛场内,肖万刚如往常一样,仔细察看着那一群蜀宣花牛的生长状况。
“蜀宣花牛的抗病力和适应性都非常强,很少发生病害。”这位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年轻人,随手抓起一把皇竹草捋了捋,顿时引得圈舍的花牛纷纷昂起了头。“总共700多头牛儿,都是吃我们自己种植的牧草。”
1985年出生的肖万刚系通川区罗江镇人,本是四川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曾参与“蓝箭号”列车设计研发,后来又从事农网改造工作。2016年,肖万刚在宣汉县工作时,一位当地老乡无意中向他介绍了宣汉特有的肉牛品种——蜀宣花牛。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向颇爱钻研的肖万刚利用工作空闲时间,暗暗对蜀宣花牛的养殖技术和市场情况进行了调研。一次偶然的机会,肖万刚结识了达川区原九岭乡的党委书记,他试探着说出想开办养牛场的想法。没想到,这位党委书记与他一拍即合,表示倾力支持,并带着肖万刚在九岭考察养殖场地。
场地很快确定下来,肖万刚随即找到两位志同道合的同学,三人筹集了1000万元资金,成立了达州嘉瑞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养殖场尚在修建时,肖万刚提前在当地流转了600多亩土地,种起了牧草和果树。待养殖场建成时,牧草已经成熟,首批购进的400多头幼牛的饲料得到了保障。
然而此时,公司之前筹集的1000万元资金已经悉数耗尽。“按照规划,养殖场是800头牛的养殖规模。”肖万刚说,当时遇到的资金瓶颈,无疑给公司泼了一盆冷水,毕竟购进一头幼牛,就需要六七千元的现金投入。
就在肖万刚一筹莫展之际,达川区区委、区政府领导在下乡考察调研时了解到公司的困境。此时,养殖场经过一年时间的发展,循环生态养殖模式已经成熟——种植的牧草是牛的饲料,花牛的排泄物通过干湿分离后,一部分发酵还田施肥于牧草、花椒树和果树,一部分经过处理形成沼气免费提供给周围177户农户用作生活用气。达川区区委、区政府领导指示达川区诚达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开展调研,尽力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诚达农担公司为达州嘉瑞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提供200万元融资担保。一年之后,诚达农担公司又与合作银行协商,让这笔担保融资执行基准利率,大大降低了融资成本。
如今,在达川区委、区政府和诚达农担公司的关心扶持下,养牛场已经按照设计规模运转,去年营业收入达到1000多万元,带动周围15位村民固定就业,每年1万多人次务工。
“今年年底,我们将创建蜀宣花牛繁育基地,不仅是保留品种种群,还能削减幼牛购进成本。”肖万刚的创业蓝图,得到了诚达农担董事长王杨的认可。王杨表示,他们已经跟进关注繁育基地的筹备建设,届时或将再次提供300万元的担保资金,助力这三位85后大学生创业者再上一个新台阶。
(本报记者 王爱民 杨波 胡健)
新闻推荐
宣汉县供销社坚持三位一体,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简称“农合联”)2个,主动搭建为农服务综合平台,为100余家新型农业...
宣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