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生夫妇旅游留影。
恩爱的李美生夫妇。
□本报记者 蔡尧 实习生 苏靖雯文/图
“现在的生活比起以前幸福多了。”今年70岁的李美生老人是宣汉县柳池乡石堰村人,现与儿子一家住在达城广电花园。聊起过往的岁月,老人感慨良多。
从打赤脚到穿皮鞋,从过年时才能吃白米饭,到如今餐餐美味,从一家5口挤在10多平方米的房间,到现在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居……70年来,李美生见证了新中国的沧桑巨变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小时候的记忆
“妈妈给我扎的布鞋,根本舍不得穿,遇到下雨天就把鞋子放在书包里,打赤脚到学校,然后把脚擦干后再穿。”在李美生的记忆中,对当时绝大部分人来说,布鞋都称得上是“宝贝”。他上小学时,许多同学根本没有鞋穿,只能打赤脚,就算是打霜落雪,穿一双草鞋就了事了,能有一双布鞋简直了不得。“我小时候没穿过一件新衣服,都是缝缝补补过很多次的旧衣服,能遮羞就行。不像现在的小孩,经常都有新衣服穿,不仅质量好,而且样式还多。”李美生说。
李美生回忆,那时候生活条件艰苦,很多时候吃不饱饭,更多的时候我们靠到处挖野菜充饥。
与现在常见的白盐不同,李美生小时候吃的盐不仅是黑色的,而且呈块状。“当时吃的盐都是崖盐,相当于现在的工业用盐,吃之前要砸一块下来。”
苦难中的微光
1968年,李美生在村里担任团支书。1971年2月,经村上老书记介绍,他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同年,他与一位贤惠的姑娘结了婚。“我们结婚都是父母做主,到现在我都还记得,结婚那天是正月初三。”说起这段往事,李美生和坐在一旁的老伴同时笑了起来,“结婚穿的衣服还是向别人借的。结婚当天,几个人背着两个柜子、两床被盖走在前面,我老婆走在后面,就这样把她娶回了家。这么多年过去了,再苦再难,我们都没有红过脸。”
1972年,李美生先后担任了村主任和村支部书记。“我们那里结婚三年后,就要跟老一辈分家。”李美生告诉记者,1974年分家时,两个女儿相继出生,四个人挤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1975年儿子出生后,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仅要把村上的工作做好,还要想办法挣更多钱养家。大集体生产,李美生每天只有3个工分,“我还去领了一头水牛来养,除了可以挣额外的工分,生一头小牛养满一年还能拿60元奖金。”李美生开心地说。后来,随着政策越来越好,他们的日子也渐渐好了起来,年收入可达到两三百元。
新世纪的光芒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李美生的几个孩子渐渐长大,需要用钱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别人还在睡觉,我就出门干活了。有次割完猪草,蹲下背背篓,结果蹲下去就睡着了。”虽然有时忙到半夜才回家,但他每天都会坚持检查孩子们的作业,“我坚信读书才会有出息,所以借钱都要让娃儿多读点书。好在三个娃儿也争气,现在工作都很好,各自都有房子,家庭也很幸福。”后来李美生养了几头猪,加上小猪仔每年能挣好几千元,家里的日子才算好了起来。
1998年,李美生离职在村上做起了农资生意。说到这里,李美生感激地说,“当时政府还一次性给我补贴了1980元,后来还有村三职的补贴,2017年每个月已经涨到420元。”
新时代的幸福
到了2006年,李美生夫妻搬到达城帮忙带孙子。2008年,孙子上幼儿园后,闲不住的老两口在达巴路口檬子桠做起农资生意,一年能挣五六万。李美生感叹,“以前孩子出门读书,想联系只能写信,现在要找他们太方便了,只需要一个电话或视频就行。”如今,他不仅学会了简单的电脑操作,智能手机用得也很顺手,每天闲暇时就用手机看看新闻,晚上回到家还要看新闻联播。
“2011年10月,我带着老伴去了一趟北京。”李美生激动地告诉记者,这要是在以前,连想想都很奢侈,更不要说走那么远,真正地出去耍一趟。
“儿子儿媳,还有女儿女婿,都劝我们不要再开店了,该好好休息了。”李美生笑着说,过去70年自己都靠劳动过活,活得开心,现在身体还硬朗,不想给子女增加负担,等再做几年就不做了,回老家养老去!
新闻推荐
宣汉柏树“女学霸”637分考入川农 家庭贫困或将辍学 渴望获得帮助圆梦大学
本报讯“8月28号、29号就要去学校报到,可我的学费还没得着落。”记者近日获悉,宣汉县柏树镇太平寨村10组的郭静以637分被四...
宣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