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鸿 文/图
古蜀道中的金牛道和米仓道为人熟知,但对荔枝道却知之甚少。杜牧的《过华清宫》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荔枝而来,因荔枝而成,自盛唐开始,一条专门的荔枝道便进入了历史:不久前四川省公布的《第九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荔枝道(四川万源段)赫然在列。其贯穿于历史的大石窝场等地段,为我们呈现出了不少的古代文物,还有那些质朴的乡村生活形态。走进荔枝道,不仅是从城市回到了乡村,似乎也回到了盛唐的历史沧桑中。
万源三官场民居
杜家湾唐开元三年摩崖石窟
浪洋寺唐宋摩崖石刻
万源石窝场老街
荔枝古道在巴蜀
与其他古蜀道相比,荔枝道自唐朝后似乎便寂没了。唐以前,秦巴山区已有穿越秦岭的子午、褒斜、傥骆、陈仓和穿越巴山的金牛、米仓、洋巴等古道,唐太宗时因杨贵妃喜好荔枝,洋巴道就成为了朝廷颁旨广设驿站、一路养护、专司荔枝运送的专用道路,被人们称为荔枝道。
蔡襄《荔枝谱》:“唐天宝中妃子尤爱嗜,涪州岁命驿致。”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苏轼《荔枝叹》都载:天宝贡果,来自涪陵。学者专家们在多方考证后发现荔枝古道在巴蜀的起点位于重庆涪陵的妃子园,并勾勒出它的大致走向:从重庆涪陵妃子园出发,经垫江、梁平、开江后,进入四川大竹、宣汉、平昌、万源等地,然后进入陕西镇巴及西乡县子午道,最后到达长安。学者们还发现,这条道路在重庆境内留下来的历史遗存不多,在四川及达州等地却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达州地方上曾组织国内资深专家对宣汉、万源境内的古道进行考察。考察队在宣汉马渡关的浪洋寺发现了相当规模的唐宋摩崖石刻,在万源大沙乡杜家湾又发现了一窟唐开元三年的摩崖石窟。同时,还在这些地方发现了不少宋明等朝代的古迹。在多次综合考察的基础上,学者们大致勾勒出了达州域内的这条荔枝官道的具体线路:自宣汉县的马渡关经平昌县的岩口,在鹰背场入境万源,经庙垭场、三官场、石窝场等,最后在万源出川进入陕西,过镇巴,在西乡县与子午道相接,终至长安。这样,达州的荔枝古道开始从历史的沧桑烟云里浮现出来。
达州:浪洋寺、鹰背和杜家湾
达州境内的荔枝古道是一条长达一百多公里呈西南东北向的走廊,它们连接着宣汉的马渡关,平昌的马鞍乡,万源的鹰背场、庙垭场、秦河乡、石窝场等,它人文独特、文物多样、风光奇美。2018年底,达州地方上邀请我们对其域内的荔枝古道再次进行考察。因为时间关系,以上地区我们不能一一前往:12月17日,我们从成都出发到达州,先到宣汉,在浪洋寺发现有大规模的唐宋摩崖石刻,在一块长近10米、宽、高各近4米的独体大青石上,分布了大大小小24龛佛像和14处题记;当地陪同的同志告诉我们,除此而外,在这处摩崖石刻的上面,他们本地的考古队还曾发现了有6个年号的石刻,其中唐代4个,北宋、南宋各1个。最早的是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最晚的是南宋赵构绍兴元年(1131年),时间跨度375年。存留丰富的摩崖石刻,表明唐宋时期这些地方已是南北往来的交通要冲及战略要地。如上世纪30年代,红四方面军就曾在此驻扎战斗,并在这里发动了“宣达战役”。
从宣汉的马渡关入境万源有数条道路,无论走哪条都必须经过万源的鹰背场,在鹰背乡的鸡公寨,山门前的石梯几乎没有踏损,鸡公寨的寨门“拦马墙”也基本保存完好。过去,客商们往返达州(旧称绥定)亦会从此经过,在鹰背场的竹筒沟至今仍可以看到一条特征明显的古牛马道,青石板铺就的道路上石阶的边沿呈波纹状起层和碎裂,这是数百年来牛马践踏后留下的痕迹;在紧接竹筒沟的化米梁地带,道路两边能看到汉代的崖墓及明代的石棺子、古代的饮马槽等物,似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段道路的历史。
在鹰背场我们见到了民间荔枝古道的研究者、退休教师苟在江先生,他至今还保存有一张亲手所拓的《任李争界题刻》拓片,该拓片高65厘米,宽38厘米,从右至左竖排、共计89字,全文如下:“此竹筒沟通衢道也,然则天宝贡果过境而被劫,官军剿焉。今沃地茂林,任李争焉,适逢浙江兵备副使卫大人经此挥鞭定界:上以梯路,下依溪流,庙东李姓管业,其西任氏所有;世代诚守,刻石为盟。皇明万历壬辰季秋上浣吉旦。”
该题刻记载的是明代南京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卫承芳(本地民间称卫阁老)在任浙江兵备副使期间去鹰背看望干爹苟怀,路过竹筒沟适逢任李二家争夺地界,其出面调解并“挥鞭定界”之事。题刻中“天宝”是唐玄宗的年号,“贡果”应该就是荔枝了。这块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农历九月所立的定界题刻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有文字记载指向唐朝和荔枝的物证。
同时,苟在江先生还向我们提供了他所搜集的与荔枝道有关的民谣,如:“上了鸡公寨,荔枝在不在?”“过了竹筒沟,荔枝就要丢。”“上了化米梁,荔枝才稳当。”,他说这些民谣来自于本地清代写戏文的一个叫苟自然的先生。同行的研究者赵洪贤先生也说他小时候在他的老家石窝场一带也听过这些民谣。这些都是荔枝古道的另一种文化遗存。
在万源杜家湾,我们发现的两窟摩崖造像,年代已相当久远,风化和损坏也比较严重,其中的一窟能看出一佛二弟子的格局;距此不远的一处唐代石窟,仅二平方米大小,刻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石窟后面还有天龙八部的部分刻绘,其残存的石片上有“开元三年”的年号(715年),比宣汉浪洋寺摩崖石刻上最早的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还要早。唐玄宗一生中用过两个年号:“开元(713年12月-741年12月)”和“天宝(742年正月-756年七月)”,杨贵妃在马嵬坡香消玉殒的那一年是天宝末年(也同为至德元年)。
万源石窝场的文化遗存
达州的荔枝古道在万源境内的路程最长,沿途的历史文化遗迹众多,其一大半的文化遗存则在石窝场一带。在石窝的松树坝村,我们发现了一处明朝弘治十年(1497年)开凿的石庙,里面的《观世音菩萨碑记》记载:“……信士张义、室人廖氏(大)、李氏,长男张修亨、郑氏,次男张俸全……次女孝妹、幺姑门婿王治安、张氏解妹西乡,次,在西乡羊坡山身故……”碑记不太完全,但能看出记载的是历史上这里的人员交流往来情况。
在石窝场苏家岩的岩石上,完好保存了宋大观三年(1109年)所刻的《紫云坪植茗灵园记》,此处石刻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且保存完好的种茶石刻;苏家岩附近的金线吊葫芦梁上仍有磐陀寺遗迹。磐陀寺最近一次维修是在明代,残存的明代重修碑记中有“至元时*修、基址已遭兵劫燹焚……十二代李佛奴续祖传灯于洪武初年”的记载,表明磐陀寺在元代以前就已经存在。自唐至清,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在石窝场均有所遗存和发现,说明历史上的石窝场地区一直是一个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
这些年我常在这一片土地上行走,蜿蜒曲折的乡村小路、作为过去官道的古石板路,还有那些山坡垄头随处可见的的院子,那些木房子、窗格子、排马梯、磨台碾盘、神龛坟园……无一不泄露出它悠久的历史,虽有些破败却仍透出传统的厚重。
青瓦房、石地坝、古匾、柱础、石狮子,记录着过去乡村生活的细节和精致。每一个院子里的人都不多,但每个院子里都还有人居住,时不时地能够看到炊烟;在这里,一旦某个老人离世,在家的、在镇上和市里买房居住的、以至于在外地打工的都要赶回来,那个时候,家家户户的门都开着,屋顶上则炊烟袅袅……
这些乡村生活的活化石,未来的人们想要重温它或许只有到这些地方来。地方上也意识到这才是本地最大的资源优势,即依托荔枝道(含盐茶支道)、红色文化、康养产业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共识。而保护好这些院落、祖业、祖坟等城市所没有的稀罕之物,让人们与这块土地共生共荣,这样的发展之路当会持之久远。
新闻推荐
近日,宣汉县朱女士交了20万元买房,结果房子早已在别人名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直在外务工的朱女士想回到宣汉定居,在朋友的介...
宣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宣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