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救助站工作人员送王延菊到宣汉救助站
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神志不清少言寡语,这是一位70岁太婆为寻女流浪在上海街头,给人的第一印象。此后的一个多月里,太婆经过3个救助站的爱心接力,终于返乡拥有家庭温暖。
太婆王延菊系宣汉县樊哙镇花梨村人,膝下两儿一女都已因病离世。由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太大,太婆以为女儿还在上海务工,千里寻女……
上海街头“寻亲”太婆幸获救助
“我想女儿,她在上海……”2018年11月29日中午,在上海静安区中兴路,一位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太婆哭着见人就问,引起一位好心市民注意,上前询问太婆发现,她一口四川话,为寻找女儿已经一天没吃饭了。好心市民先为太婆买来吃的,然后将太婆送进了上海市救助站。
在救助站工作人员小王的帮助下,太婆洗漱后换上了干净衣物。当晚,太婆因高血压晕倒。得到及时救治的太婆苏醒后,小王发现她前言不搭后语,但反复称“我来找女儿”。小王耐心询问太婆期间,她说出了“宣汉”“梨花”两个词,这让小王看到帮助太婆回家的希望。
第二天,上海市救助站为帮助太婆回家,通过网络途径发布了寻亲启事。
“我上网查询发现,宣汉是个县城的名字,梨花是一个村的名字。”小王告诉记者,他通过网络渠道联系到宣汉县樊哙镇花梨村村主任,并核实到获救助的太婆叫王延菊,今年70岁,育有两儿一女,但大儿子5岁那年因病早逝,二儿子于2010年病逝。女儿远嫁江苏不久,王延菊被女儿接到江苏生活多年,从此花梨村无人知晓王延菊母女二人的近况。
爱心接力太婆返乡安享晚年
查明王延菊的身份后,上海市救助站考虑到老人不适宜长时间乘车,决定先为她治病,再护送回达州,并提前与达州市救助站取得联系。
2018年12月27日上午11点16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王延菊在两名上海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踏上了开往达州的K1156次列车。
一路上,王延菊不愿与人交流,始终默默地望着窗外,双手紧抓车座。次日中午12点06分,20多个小时的行程终于结束了,但王延菊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流浪生活已结束,当上海、达州两地救助站工作人员办理完移交手续后,王延菊望着两名上海救助站工作人员远去的背影,她突然抬起右手对两个背影挥了两下。
当年12月29日上午,在两名达州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护送下,王延菊走进宣汉县救助站。次日,宣汉县救助站护送王延菊回到老家樊哙镇。据花梨村村主任王延超介绍,虽然王延菊的户籍在花梨村,但她已经多年不在村里居住,且无房无地,加之她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所以被当地政府安排住进了三墩中心敬老院,安享晚年生活。
亲情呼唤太婆需要孙女照顾
2019年1月15日,记者通过王延菊的侄儿王先生了解到,2003年,王延菊被女儿接往江苏生活前,她将老屋卖给了乡邻。2014年,女儿家变故后,王延菊回到宣汉县樊哙镇街道生活。后来,王先生得知,“姐姐(王延菊的女儿)被确诊患胃癌,已经很久没有她的消息了,可能已经去世”。王先生称,微信显示他与姐姐最后一次网络交流是在两年前,从那以后,姐姐的手机无人接听。
“姐姐患重病,对姑姑的打击太大了。后来,姑姑经常神志不清,认为女儿失踪了。”王先生说,他到现在都不清楚姑姑何时离开达州的,又是如何到达上海的。王先生回忆,姐姐有个女儿叫小娟(化名),从小由姑姑照顾,成年远嫁湖南,再没回来过。如今,王延菊的亲朋都希望小娟回达州,照顾王延菊。
1月16日,王延菊弟弟一家人前往三墩中心敬老院,探望王延菊后,王先生感慨,“姑姑又有家了……”□本报记者 田乙斯
新闻推荐
●起于包茂高速新华互通出口,经新华、石铁、樊哙,止于渡口土家族乡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入口●允许9座以下小型车辆从新...
宣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