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都面临着外来的威胁,被迫打开了国门,在此背景下,中日两国分别提出了“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的口号,以解决本国文化同外来文化之间的矛盾。两国虽然提出了相似的口号,但是结果却截然不同,日本摆脱了弱国的地位,走上了强国之路,而中国则开始了百年的兴衰沉浮。
这里,将着重分析一下两者的异同。
1、“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之间的相似之处
(1)两者产生的社会背景大致相同
两者都始于19世纪60年代,面临着内忧外患,在被西方文明冲击之前,两者都是封建制度,统治阶级占有全国绝大多数财产,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国内各种矛盾加剧,危机重重,同样,1853年美国海军强行打开了日本的国门。中国和日本的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寻求强国之路,于是两者都将目光转向了西方,“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应运而生。
(2)两者的原始内涵相同
“中体西用”的具体说法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就是在保存原有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魂洋才”最早表述为“东洋道德,西洋艺术”也是以日本传统民族精神为本体,以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为辅助。这都是在外来文化冲击下的文化自我保存反应。无论是“中体西用”还是“和魂洋才”,都是在开国后西方近代文化强有力的冲击下,为保存文化传统基本特性的一种反应和文化选择。
(3)两者的涵义在不断演变中
无论是“中体西用”还是“和魂洋才”,开始都把中外文化二元化,一边作为道德,一边作为科学技术。但是“西用”和“洋才”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而“中体”和“和魂”的范围在不断缩小,“中体”和“和魂”最初都要求保持原有的政治制度,但后来都对西方的制度有所推崇甚至是吸收,开始时,人们仅瞩目于西方的科学技术,随后又发现西方富强之本在于工商业,继而认识到,真正的本在于政教,在于设议院,育人才,改造国民素质。这样,“西用”、“洋才”不仅包括科学技术,而且包括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和发展 民族工商业的内容。与此相应,“中体”、“和魂”的内涵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它原来只有封建意识形态和封建专制制度,后来则将议院制等西方的政治学说和制度纳入其中。
(4)两者学习西方的模式相同
中日两国对西方的学习既不同于顽固保守派也不同于全面西化派,而是追求两者的调和,都试图以自身文化之“体”或“魂”去主导西方文化之“用”或“才”,以避免西方文化将本土文化彻底淹没,造成文化上的亡国。
2、“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之间的不同之处
(1)倡导者和目的不同
“中体西用”的倡导者主要有三类人物,一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的开明派,如奕 等;二是汉族地方官僚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三是一些洋务思想家如冯桂芬、郑观应等,他们大多是一些具有买办性质的封建官僚,他们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和伦理道德是完美的,缺少的只是西方的坚船利炮,他们的目的主要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而根本无意把中国改造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但日本与中国不同,日本的提倡者主要是对西方文化有较深理解的下层武士阶层,由于社会的巨变,他们深刻的认识到了日本存在的问题,决心尽快转向西方,把日本封建社会改造成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一股“脱亚入欧”的潮流。
(2)两方面的关系不同
在“中体西用”中一般认为中体处于根本的位置,是不可动摇的,西用处于从属的地位,两者是不对等的,后来虽然对西学的学习范围有所扩大,但始终没有摆脱“体”和“用”之间不对等的地位。但日本的思想则没有明确的体用之分,基本属于对等的结合,日本传统中的实用主义倾向,使日本人考虑更多的是利益的问题,外来文化只要有用,不仅可以在“才”的层面为日本所容纳,而且可以在“魂”的层面影响日本文化。
(3)社会基础不同
清朝主张向西方学习的这群人,都属于当时的社会上层人士,由于都主张学习西方,所以称为洋务派,并不是一个有统一纲领、统一组织的政治团体,这也就减弱了新思想的传播。而当时的日本资本主义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不仅形成了资本家、商人、部分大名和武士为主体的改革力量,并且还有反封建的农民作为主力军,且明治政府实行的是非常开明的政治,这为实施“和魂洋才”提供了新的环境。
(4)对西方文化的取舍标准不同
“中体西用”实践者在吸收西方文化时掌握的尺度较窄,“西用”一般限制于西文、西艺、西史,而西方的政治制度等则被认识是中体的对立面而加以排斥。相反,日本所掌握的尺度较宽,除了中国所学习的方面外,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法律形式、教育制度等也被视为“洋才”加以接纳,兼取西方文化各个层面之长。
(5)受到的文化阻力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的文明都是向外辐射的,对自己的文化有强烈的自豪感,而这也就导致了对外来文化保守,反应迟钝。但是日本文化曾几次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并且由于日本文化本身存在的实用主义倾向,使其对吸收外来文化并没有太大的排斥。
(6)两者的结果不同
在“中体西用”口号的影响下,洋务派兴办了一批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创办了新式学堂和新式海军,但是,这些新事物都被套上了“官督”的枷锁,带有严重的封建烙印,并没有能挽救当时的社会危机。而日本在经过初期的狂热后,对外学习逐渐趋于理性,明治维新十多年后,“和魂洋才”受到了重视,并让日本最终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新闻推荐
应试教育的师生观是: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处于支配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情感和...
宣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