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些人来说,家乡的记忆是秀丽的山川风貌;对另一些人来说,家乡的记忆是城市中古朴的小巷;而在达城一部分市民心中,家乡的记忆,却是一种普通而又熟悉的味道:牛奶。
牛奶,如今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少市民发现,在日常生活中,从奶粉到低温鲜牛奶,达州市面上的奶制品种类繁多,品牌多样,而代表达城两代人记忆的本土牛奶品牌却不见踪迹,对此记者展开了调查。
外地牛奶花式营销 “达州产”牛奶无影踪
在达州市面上,牛奶品牌竞争激烈,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各家牛奶品牌推出各种促销活动:常温牛奶买一箱送一箱,买牛奶送礼品;而低温酸奶,一般以买五送二、买三送一的方式进行促销,受到许多市民的青睐。
记者走访了通川区西外镇、市中心等多家超市和商店,只见内蒙古伊利、蒙牛、上海光明、重庆天友等众多品牌牛奶制品出现在超市、商店的货架上,销售火爆的背后,唯独缺失达州本土品牌的身影。当记者询问是否有达州本土牛奶品牌时,售货员纷纷摇头。
本土牛奶
曾是两代达州人的记忆
达城市民龚先生,出生于1963年,他告诉记者:“我1983年参工,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喝过宣汉云蒙山牧场的奶粉,因为是本地奶粉,喝起来很放心。”在龚先生记忆中,那时还没有液体牛奶出售,因为生活条件差,喝奶粉是一种营养补给,半夜饿了,会给自己泡一杯牛奶当宵夜,时隔多年,他仍然记得达州本土牛奶香浓的味道。
魏女士出生于1982年,在她的童年记忆中,就是喝的达州本土牛奶:“我童年的时候喝过达州本地的奶粉,已经记不清牛奶的名字,但是味道依然还记得,那时候的牛奶味道比较浓,挺好喝的。”
达城市民尹先生2000年回达州上班,那时他刚28岁。据他回忆,他每天习惯在单位附近牛奶店买一袋奶,热气腾腾的牛奶是冬日清晨中最暖心的味道。“我那时候喝的是宣汉西塔袋装牛奶,每天早上都要喝一袋。”如今已经46岁的尹先生感叹道,“其实牛奶味道都差不多,之所以怀念,那是因为它代表了一段青春时期的记忆。”
“红原”“西塔”
两个本土品牌退出市场
李志清,今年40岁,在达州牛奶行业已经工作近20年,从门市到超市,一直从事牛奶制品的销售,现在是达城一家超市的牛奶销售员,对达州本土品牌这段历史印象颇深。
她告诉记者:“以前达州有个常温盒装牛奶叫西塔牛奶,那时候销售还可以,毕竟是本地牛奶,在达州还是有一定名气,但是被重庆天友收购了,我有十多年没有卖过这个牌子了。”
李志清的话,在原宣汉县云蒙山西塔乳业有限公司副厂长李绍芝那里得到了印证。据李绍芝介绍,达州以前有红原和西塔两个本土牛奶品牌,红原在1988年—2000年期间生产奶粉,西塔生产奶粉和常温牛奶。后来,随着国家对牛奶生产要求提高,以及本土品牌受到原料、生产设备、技术等限制,2007年西塔品牌被收购,从此达州就没有本土牛奶品牌了。
蜀宣花牛
只向天友乳业提供奶源
宣汉县农业局草料站站长王厚军告诉记者,上个世纪80年代,宣汉县胡家镇有一个云蒙山牧场,专门生产奶粉,当时在达州比较畅销,成为几代人的记忆。2000年以后改制,从国营企业变为私企,2007年被重庆天友西塔乳业公司收购。由于胡家镇受水源、公路基础设施、奶农以散户为主等多种原因的制约,该企业从宣汉搬走,达州本土牛奶品牌也随之消失。
2012年,在宣汉县政府支持下,重庆农耕集团在宣汉县七里镇成立了大巴山牧业公司,饲养以蜀宣花牛为主的乳肉型牛类品种。据市农业局工作人员透露,现在七里镇有1000多头奶牛,每天产奶20吨左右,连同牛肉、牛奶全部销往重庆,为重庆天友乳业提供奶源和肉源,只是个提供原料的基地,达州已经没有牛奶加工厂了。
□本报记者 罗天琪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10月23日从相关部门获悉,为大力推动达州市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建设,让广大市民充分享受金融IC卡移动支付安全、...
宣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