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6月19日披露的国家级贫困县四川达州市宣汉县部分行政村出现易地扶贫安置房大量空置、入住村民生活生产无法保障等尴尬现象,连日以来,四川省、市、县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先后组成6个调查组进驻毛坝镇冒尖村、天坪村全面摸排调查。
宣汉县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县里将着手协调解决上述问题,同时将组织纪委监委等部门对涉嫌不作为、乱作为、群众意见大的相关责任人进行依法查处,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梳理问题,举一反三,在全县范围内加紧整改。
宣汉县、毛坝镇干部和工作人员与反映问题的农民面对面,现场解决扶贫搬迁问题。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陈凯姿 摄
村民:与下乡干部“面对面”
四川宣汉县毛坝镇冒尖村、天坪村所在的大山里,当地海拔1300米左右。连日来,村民们见得最多的就是一批批政府工作人员前来调查摸底。他们三人一组,或五人一行,翻山坳下陡坡,弓背爬几百米的山坡,拿着扶贫搬迁资料挨家挨户敲门进屋。从6月19日开始,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可见。
这种上门摸底调查方式的效果如何?工作人员如何化解与村民之间的“积怨”?6月22日一大早,澎湃新闻记者跟随宣汉县扶贫与移民工作局、毛坝镇党委、政府等相关负责人一行9人,冒雨沿泥泞山路步行进村摸排村民相关情况。
冒尖村六社,村民何正国已在老屋里居了70年。何家的住房跟同村其他大多数村民一样,由土墙、木板和木头柱子搭建。时间久了,木板已经严重老化,被柴烟熏得漆黑,房顶还破开了一个大洞。只要天下雨,房子里满地是水,尽管后来简单修缮,但还是担心哪一天会再次破裂。
按理说,2017年就纳入易地扶贫搬迁户的何正国,应该早早离开这栋危房,去村里新修的集中安置房住才对。然而,何正国仅在安置房住了几天,就不得不重回大山里居住,原因是安置点离老家远且没有自己的地,如果住新房里,村里最远的搬迁户白天甚至需走近10公里山路到原来的住处忙农活。
带队摸底调查的毛坝镇党委书记李亮说,这次前来摸底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解决包括何正国在内的村民不愿入住扶贫安置房的问题。
得知有干部进村摸底调查的消息,附近村民前来,大家坐在何正国房前的板凳上。
针对眼前面临的问题,村民们与这些下乡干部们面对面进行沟通。
何正国说话直言不讳:他的所有田地、家畜、蜜蜂都在冒尖村六社老宅子周围,而集中安置点在该村二社。如果不能解决土地和生产问题,他宁可住回老宅,舍弃新房。
已经核实过这一情况的毛坝镇党委书记李亮回复说,何正国等远距离搬迁户对农用圈舍、耕地等确实有需求。下一步,县、镇两级政府将研究、评估在靠近集中安置点的地方建设圈舍和协调部分耕种土地,解决部分农民生产和生活难题。
60多岁的村民李达武住家距离何正国老宅约一公里的山腰上,沿着泥泞山路,需要步行近一个小时。李达武告诉澎湃新闻,他平时出山到镇上,也是走这条小道,下雨时,鞋底老是打滑,路旁野草、荆棘丛生,当走出大山时,全身都会被打湿。除了他,山上还有16户村民共计50余人居住,村民早就渴望镇政府能从山脚修一条约三公里的水泥路,联通这些仍在山上居住的人家。
李达武说,今年3月10日,他与同社的何正文、何达华等16人联名向毛坝镇政府递交了修路申请书。澎湃新闻从这份申请书上看到,村民表示多年来一直受困于崎岖、坑洼不平的山路,肥料、种子,全要靠人力背挑,生活生产有诸多不便。如果要修房或建房,材料也无法运上山。而倘若能把路修通,依靠冒尖村附近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村民们可以在自家土地上种植果树、开办农家乐,完全可以走上致富的道路,还能让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回来,建设村庄。
冒尖村六社16户村民,年初曾向镇政府申请修路解决生活和发展问题。目前全县整改方案尚未出台,他们渴望当地将这项民生工程纳入其中,让他们彻底改变出行难。
接到村民反映后,毛坝镇党委书记李亮答复已将情况记录下来,接下来将进行协商和研究。
当天反映问题的,不仅仅是何正国、李达武等10余户村民。与冒尖村接壤的天坪村,在毛坝镇政府材料中显示已于2017年脱贫。天坪村五组村民徐敏,因患有肝病,已先后做了5次手术,加上两个还在上学的孩子,一家人仅靠妻子每天89元的收入支撑,生活面临困境。
作为分散型易地搬迁户,他在2016年12月修建了新房,按宣汉县扶贫补贴政策,一家四口可获得10万元扶贫搬迁补贴。但徐敏提到,2017年5月领取了4.8万元前期款,还有剩下的尾款没到位。
徐敏新修建的易地搬迁房,99平方米、内外都未装修,干部们围坐在一起,仔细听了徐敏反映的问题。
宣汉县扶贫与移民工作局机关党委书记黄军实地验看后,与天坪村支部书记王同军和徐敏本人协商:按照“建新拆旧”原则,自建住房后,扶贫补贴采取分两次拨付。等徐敏将老房子按规定拆除复垦后,镇上财政所保证会把尾款打入他账户。
黄军还说,危房拆除后,镇上同样会研究建设圈舍,使徐敏以及天坪村其他与之情况类似的村民,能够发展养殖,保障基本生活。
澎湃新闻当天在冒尖村、天坪村“面对面”现场了解到,对于县镇干部的回应及解释,通过直接或者间接反映问题的村民都表示“期待解决问题”。
天坪村村民徐敏家的易地搬迁安置房,因未规划圈舍,镇里已经答应研究方案解决村民的这一普遍诉求。
干部:进村入户收集民众诉求
澎湃新闻从宣汉县委宣传部了解到,6月22日这场面对面解决问题的走访前,县、镇已经开展了两次进村入户调研。
让宣汉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丁小平记忆深刻的,是6月19日,也就是澎湃新闻报道发布当天的两次会议。
第一次是这天上午的专题会。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迅速召集了所有涉及扶贫搬迁工程的单位负责人。丁小平觉得,会场气氛严肃程度超乎以往。他介绍,会上成立了由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专项工作组,从县纪委监委、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县住建局、县以工代赈办等相关部门抽派工作人员,针对安置房入住、后续稳定脱贫、旧房拆除复垦、住房质量安全等方面问题,第一时间赶赴毛坝镇,对该镇冒尖村、天坪村所有易地扶贫搬迁户进行逐户核实。
第二次是同一天下午,宣汉县委、县政府又召开全县脱贫攻坚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安排部署全县脱贫攻坚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举一反三,在全县范围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工作,全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不仅如此,澎湃新闻了解到,随后宣汉县委还召开了常委会、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对易地扶贫搬迁耕种专题会议研究,并召开工作会,全面安排部署。
这一系列举措掀起了整改热潮。宣汉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透露,不仅仅是县里相关部门在行动,四川省发改委、扶贫办等部门也成立联合调查组,到县里督导工作,工作上没人敢懈怠。
下乡调研摸排工作,很快就开始了,澎湃新闻此前报道涉及的毛坝镇率先行动。该镇党委书记李亮介绍说,从6月19日开始,镇上成立了由30名干部组成的工作组和两个宣传工作小分队,在三天时间内对冒尖、天坪两个行政村进行走访。
6月20日,51岁的驻村干部罗元坤,天微微亮就起床了。吃了一碗面条,便骑着摩托车,早早敲开冒尖村一社苟中华的门。苟中华只上过小学,文化程度不高,以前总是因为扶贫的事,和村干部闹矛盾。罗元坤拿出一大叠宣传资料,耐心地给他讲“精准识别”、“易地搬迁”、“产业扶贫”等优惠政策,听完讲解后的苟中华说,过去不懂的政策,现在终于整醒豁(明白)了。
毛坝镇党委书记李亮6月21日带队走访时,遇上了反映问题的冒尖村二社村民姚洪明。因父母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为照顾父母,姚洪明想回乡创业,但缺少产业发展资金。工作人员向他推荐了小额信贷政策,李亮当即指定专人负责跟进办理手续,为他开辟小额信贷绿色通道,确保创业资金尽快到达。
这时,有部分村民提出,将来安置点圈舍和耕地解决了,农民搬得出了,但还要“能致富”。澎湃新闻了解到,目前冒尖村集中安置点已有姚有刚、杨念龙等16名村民在镇里引进的农业公司务工,平均每天能挣到80元左右。
冒尖村支部书记吴冬峰说,由于这家公司核心基地位于天坪村,许多邻近村的村民有些眼红。问题反馈到了毛坝镇,党委书记李亮随即向村民公开表示,毛坝镇近日会立即着手与这家公司以及四川省农科院专家对接,到冒尖村、大水凼村等,实地勘测气候、海拔高度和土壤,把青脆李的适种范围找出来。到那时,也可以和天坪村民一样,由“公司买社保,到公司上班”了。
澎湃新闻随毛坝镇干部走访冒尖村、天坪村看到,按照“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规定,干部们不分年龄,两人一组带着扶贫资料,早上7点就要赶到村社的山脚乡村公路,下车后再沿着山路向上爬坡或者下坡,然后挨家挨户询问和记录问题,有的村社较远,需爬一个半小时山路才能走到。看见干部走了东家跑西家,看了住房又问生产生活情况,村民们主动打开话匣子,与干部们唠着知心话。现场反映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当场不能解决的将其记录在案,建立台账,督办限期予以解决。
毛坝镇党委书记李亮向澎湃新闻介绍,短短几天就收集到群众关于易地搬迁带来生活不便的诉求30余条。希望借此“让群众消除疑惑、化解怨气”。
毛坝镇冒尖村6组一村民的住房,因年久失修,显得破败不堪,由于未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名额,他仍居住在摇摇欲坠的木房里。
整改:发现的问题一个一个回应
“这次“地毯式”排查,宣汉县部分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已基本清晰。”宣汉县扶贫与移民工作局局长丁小平向澎湃新闻介绍,目前主要明确的问题,是安置房空置、产业扶贫乏力和贫困户评定公平性问题。
澎湃新闻通过宣汉县扶贫与移民工作局、县扶贫搬迁专职机构以工代赈办提供的走访记录材料梳理发现,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基层干部还面临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部分村民有故土难离心理,有的家庭年轻人和老人对住不住新房有争议;搬迁户与安置点附近原住居民,也有相互融入的问题。其次,村级干部队伍不稳定,个别村干部在公信力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个人恶劣影响较难消除。
宣汉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向澎湃新闻透露,从6月22日开始,该县对核实、收集到的问题进行全面整改,尽快拿出“硬招”。
关于安置房空置问题,宣汉县扶贫与移民工作局局长丁小平向澎湃新闻介绍,县政府已经有了解决的初步方案。以冒尖村为例,该村距镇上12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8户449人。下一步,县、镇相关单位将与村民沟通,对确有养殖需要的村民,采取政府以奖代补的方式,统一规划选址建设养殖圈舍。此外,还将通过探索行政村社内、社与社之间撂荒土地使用权调整和流转土地的方式,为集中安置点住户每户解决0.3亩菜园地。
在产业扶贫乏力方面,毛坝镇党委书记李亮回应,通过算经济账,带动村民采取流转土地给农业公司,或者以公司加农户的方式,由公司提供果苗、种子、技术指导,自己发展生产。李亮担保,村民与农业公司合作,收入一定比原来养殖收入高。
针对有贫困户名额评定公平性被质疑、个别干部认可度不高的问题,宣汉县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县纪委监委结合脱贫攻坚领域作风建设,加大了对干部作风监督。县纪委监委做到每月一巡查、每季度一通报,采取明察暗访的方式,定期不定期深入各乡镇和部门巡查,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
6月25日,澎湃新闻从宣汉县纪委监察委了解到,目前,该县纪委已责成毛坝镇纪委对冒尖村村委会主任何全举、前任村支部书记姚三强进行立案审查;对经查实的问题所涉及的乡镇、相关部门责任人将给予组织处理和责任追究。
同时,宣汉县政府官网消息显示,该县目前已要求各乡镇利用公益性岗位,解决部分安置点群众就业问题。毛坝镇镇长李成壮向澎湃新闻介绍,冒尖村贫困户何达金、姚元福等没有收入来源的村民,现已提供护林员岗位,一年能保证收入5000元左右;天坪村五社村民姚元秋因其妻子常年生病,缺乏劳动力,也已获得安置点卫生保洁员公益岗位,每月可增加600元收入。目前全镇有30人获得公益性岗位。
警钟:将局部出现的问题在全县举一反三
“毛坝镇被发现的问题,反映出我们工作中还有差距。”宣汉县以工代赈办主任符彬说,“扶贫搬迁,要搬得出,也要能致富,我们需要认真解决这一问题。”
符彬告诉澎湃新闻,目前宣汉县对于梳理出的问题,并不仅是点对点进行解决、整改,而是已经着手举一反三,从面上巩固提升全县脱贫攻坚整体水平。
在冒尖村,澎湃新闻曾接到关于“有房有车的人还在住安置房”的反映。宣汉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丁小平告诉澎湃新闻,该县已于2017年8月对易地搬迁对象开展了全面精准识别“回头看”“回头改”,冒尖村、天坪村共清退不符合条件对象7户29人。同时,今后更要加强对贫困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对不符合易地搬迁条件的不仅要及时调整出去,还要追究相关失职人员的责任。
此外,丁小平还认为,群众对干部工作有意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策宣传不到位,没有及时对群众的疑惑进行沟通解释。所以要花大力气,让每个贫困户都有一名干部真帮实扶,通过“结对认亲”的方式,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怨气消释在源头。
澎湃新闻调查发现,毛坝镇引进的这家农业公司还处于产业培育期,能提供的就业岗位还不能满足周边群众就近务工,下一步整改计划中,宣汉县以工代赈办主任符彬表示,将积极支持。他说:“如果引进的公司发展好了,可以吸纳外出务工青壮年在家门口就近务工,乡村振兴才有出路和希望。 ”
“不管怎样,媒体和群众监督,倒逼我们做好工作,确实是一件好事。” 宣汉县以工代赈办主任符彬告诉澎湃新闻,这次全面核查后,问题要全部摆出来,而毛坝镇被反映的问题,为全县敲响了警钟。
新闻推荐
山上村民靠肩挑马驮运送物资 仓门村“最后一公里”土路 何时变“致富路”
“我们住在山上,因一条毛坯土路没有硬化,村民的生活物资只能靠原始的肩挑马驮,仿佛还生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近日,宣汉县...
宣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