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是横亘于北纬30°左右的汉水与长江之间一道陆梁的山名。“巴”字所蕴含的厚重历史,造就了巴文化的绮丽与迷离,总是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穿越千万年时空,新生代的年轻地球,一片苍茫雄奇的土地,崛起在亚洲的东方。斯时也,没有人类,只有苍海横流,大陆漂移,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板块向北挤去,与东亚华夏板块发生巨大碰撞。一时间,仿佛天倾西北,地陷东南,风云际会,喜马拉雅横空出世,云贵高原崒然隆起。九州天地,日月星辰,秦岭汉南,武陵楚北,云霞叆叇,草木葱郁,烟树葳蕤,群峰峻特,山泉流清,波涛涌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溶蚀切割出一道中华文化南北分野的画屏——大巴山。
地壳的抬升和流水及岩溶的作用形成了巴山大峡谷,也形成了与长江、汉江并行而反其道向西流的前河至嘉陵江水系。向西流的前河与向北流入汉江的任河、向南流入长江的巫溪都发源于光头山。光头山位于今宣汉县、开江县,重庆开县、城口县之间的界山——观面山。观面山正是前河、任河、巫溪南流北出西去的分水岭。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活动在这个地域。4000多年前的夏代,这里的巴人,就进入了中华文明的史册。
斗转星移,历史变迁,岁月的风尘遮掩了巴山大峡谷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今天,让我们揭开笼罩在她头上的神秘面纱,探究巴山大峡谷所蕴藏的特有文化魅力。
上古奇书《山海经》
巴山大峡谷所在的地域和巴人最早的记载都见于《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华古老的经典著作,与《易经》和《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这部奇书以其超群的想象力,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开创了后世神话、寓言、童话的先河,不仅让自古暨今的学者们不停地研读考据,更给一般的读者带来神秘奇幻的艺术享受。
《山海经》全书共十八卷,记载了40多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个历史人物、400多种神怪异兽,而全书仅有三万多字,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描尽变幻无穷的名山大川,功用奇效的林木花草,兴风作浪的精物神灵,骇世惊闻的畏兽奇鸟,稀闻少见的异鱼怪蛇,蕴藏丰厚的物产资源……宇宙之寥廓十万物之纷纭、造物之天工、自然之灵化,都在《山海经》图文的关照之中。其中有探索,有追求,有对民生的深切关爱,有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有对生存环境的描绘与期待,有对大自然造化天工的真诚赞美,有对自然界未知现象的朴素理解与猜测,表现了古代先民改造世界、勇于与自然力抗争的大无畏精神。这部古典图文珍品,使中国人第一次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世界宣告了古老中华大地的神奇发现,将远古初民的生活状况、生存场景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并讲述了中国古代先民在追寻心中的梦想、追求理想的未来时所发生的一个个离奇而动人心魄的故事。《山海经》所记载的古代神话传说,在所有古代典籍中更是首屈一指。诸如夸父逐日、巴蛇吞象、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在中国更是妇孺皆知。
《山海经》记载的观面山
《山海经·中山经》记载了从岷山山系至湖北宜昌之间的山川水系。《山海经》中的鬲山,就是今天巴山大峡谷所在的观面山。《山海经》有关鬲山的原文如下:
又东五百里,曰鬲山。其阳多金,其阴多白珉。蒲薨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江,其中多白玉。其兽多犀象熊罴,多猿蜼。
近代研究者指出,鬲山即今四川宣汉县和重庆开县的界山观面山。根据《山海经》中次九经所列从岷山向东3500里间的十六条山脉,对照今日实际地理山川,说明鬲山就是今天的观面山。
据《宣汉县志》记载:观面山脉俗称大梁,宣汉县境内起自漆树乡境,逶迤南西向至柏树乡南,长约180公里,岭脊明显,是宣汉和开县、开江两县的界山,1000米以上山峰约百座,主要有漆树乡境九鼎(顶)山、玄祖殿山;龙观乡境尖山坪、王碧山;塔河乡境观音坳、将军山;上峡乡境杨柳关、老君包、黑天池;凉风乡境大梁、五通岩;新农乡境响鼓岭;芭蕉乡境牛成寨;东南乡炉厂坪;天生乡境大沙帽尖;七里乡境峨城寺;柏树乡境观音山。山体多呈单斜状,相对高度500—800米。
远古时期巴人的信息
《山海经》记述了远古历史、地理、文学、医学、宗教、民俗、绘画艺术、神话传说、奇趣轶事、杂论等多方面的宝贵知识,特别是“巴人”和“巴国”都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 关于早期巴人的信息,分别见于《山海经》的各经中, 如:西南有巴国,有黑蛇,青首,食象。有巴遂山,渑水出焉。
《山海经》关于巴人的信息,勾划出了早期巴文化影响的范围。《山海经》记述了今天四川重庆湖北一带的地理位置和山川风貌。其中鬲山(今观面山)、蛇山(今光雾山)之间,正是宣汉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所在。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都证明,这个地区是古代巴人活动的地域。《山海经》所记载的巴文化信息,可以说明这里是远古巴文化的圣地。
传说中的巴人世系
巴人世系最早的记载是《山海经·海内经》:“西南有巴国。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
根据这个记载,巴人出于太昊。太昊为中华民族传统中三皇之一伏羲之号。伏羲之先为燧人氏,母亲为华胥氏。《帝王世记》说伏羲蛇身人首。人类造网捕鱼,结绳记事,取藏火种,驯服牛马,发明医药,化蚕作布,制歌曲,作八卦,其源皆自伏羲。因此,伏羲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咸鸟”也叫“玄鸟”,又称凤鸟。《春秋》称为“爰居”。“玄”、“咸”音近义通。玄鸟与殷商有关。“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相传帝喾(五帝之一)次妃吞玄鸟之卵而生商的祖先“契”。其部族图腾为鸟。因此,可以认为巴人曾臣伏于商,商王朝曾在巴人头顶上悬挂了凤鸟图腾。宣汉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上就有“凤鸟”图形。至于乘厘和后照,都可以看做是巴人部族各个时期的首领。“照”与“昭”形近音同,春秋以后,一部份巴人融入楚人,成为楚之大姓“昭”。
按照《山海经》的记载,巴人应是古羌人伏羲族的一支。《山海经》所记载的“巴国”,应是指迁移到汉水以南至渠江流域的巴人族群。这一带不仅至今仍产大蛇,而且叫“巴”的地名也较多。早期巴人夏代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都居住在这里。巴山南北到处都有巴山、巴水、巴溪、巴岭等地名,向南有镇巴、巴渠、巴庙、巴蛇、巴王等名称。巴山大峡谷更是早期巴人的聚居之地。
第一个巴王孟涂
《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掌管司法于巴地)。第一个巴王应该是孟涂,也是最早的巴人部族首领。
夏后启,夏禹之子,是夏代开国君主。据史籍和夏文化考古记载,夏的地域范围在晋南豫北,巴山地区不曾成为夏之直接统治地域,因而巴山不可能有夏后启之臣;但依引文的意思,“巴”为地名,“孟涂”为“神名”,正如晋人郭璞所言,孟涂“听其狱讼,为之神主”。据此可以认为,孟涂当是巴山地区原始部落所信奉的专司诉讼之神。
巴山峡川所拥有的食盐、丹砂、土地、森林等等,是巴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与生产资料。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私有制已经开始出现,不断有少数人企图将资源瓜分并占为己有。这就势必酿成人际之间的矛盾和对立,甚而恶性争斗。孟涂“司神于巴”,实际上是巴人首领,管理巴地事务。所谓“听其狱讼,为之神主”应是孟涂借重巴人自古以来即有的信神尚巫的习俗,以巫术神判,评断是非而已,按后来的说法,孟涂就是“巴人之王”。巴山大峡谷中的“巴王洞”,大约就是第一个巴王孟涂用以神判的行宫吧!
(刘艺茵 刘兴国)
(请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新闻推荐
本报讯4月18日下午,宣汉县渡口乡安置房施工场地,一辆满载混凝土的重型罐车发生侧翻,驾驶员被困在严重变形的驾驶仓内,情况十分危急。宣汉交警、消防迅速赶到现场,奋战一个多小时,成功将司机救出。18日...
宣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