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俊山老师同时为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
?汪光美老师辅导两名一年级学生做作业
一方讲台,两个老师,四个年级,十来个学生……在宣汉县东林乡有这么一所学校,尽管条件艰苦,但却是无法远行的学生们唯一的求知课堂;校区面积不大,陈设也甚为简陋,但却是老师们用心耕耘的知识沃土——罐山村小学。
罐山村并不偏远。它虽处于罐山之巅,但离东林乡场镇不到4公里,离宣汉县城约20公里。或许正是这样的距离优势,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或将子女带往务工地求学,或选择将子女送往县城读书,最不济的也是到东林中心校就读。唯有一些家里经济条件差、子女年龄小又不能远行的学童,只能在本村上学。
“全校人数最多的时候有150多人。”近日,记者来到这个位于高山之巅的学校时,熟悉学校过往的汪俊山老师介绍,在最为兴盛的时候,学校一个班有20多名学生。而今,全校仅有四个年级共11名学生,其中幼儿班4名、一年级2名、三年级3名、四年级2名。
人数少,教学无疑是个问题。汪俊山指着班上4名学生,“左边3人是三年级的,右边一人是四年级的,还有一名请假未到校的四年级学生。”为了尽量不影响学生听讲新课,只能采取复式教学的方式,即在给左边的学生讲课时,让右边的同学做作业。如此往复。
在隔壁教室,今年已经61岁的汪光美老师同样担负着4名幼儿和两名一年级学生的教学工作。
“学生越少越不好教。”已有37年教龄的汪俊山说,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在该校代课,1998年转为公办教师后,就一直采取这种复式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上多少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因为人数少,“冒尖的没有,竞争意识差;基础扎实,动脑能力差。”
尽管如此,汪俊山却没有任何放弃的想法。“一来,学校将我放在这儿是一种信任;二来,我要是走了,学校就垮了,找别人来村民不放心。”
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汪俊山的教学成绩依然可圈可点。从教几十年来,本村除党支部书记、文书做过他的学生外,从他手头启蒙考上大学的就有10多个。
1975年踏上教学岗位,退休后又被返聘回本校的汪光美,同样很看重学校领导和村民的这份信任。“我家大女儿还在10多岁的时候因一次事故,成了一级残疾,至今仍需要我和老伴儿一起照顾。”忙里又忙外的汪光美说,只要自己身体允许,她就要一直教下去。
用心、执著、坚守,汪俊山和汪光美两位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最基层老师的责任与担当。眼看山里的孩子越来越少,汪俊山略一沉思后灿然一笑,“只要还有一名学生在山上,我们就一直会教下去。”
当然,付出总会有回报。“最近20年,我几乎年年都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汪俊山说,2013年他在被宣汉县评为“最美基层教师”后,2015年还被华融总公司评为全国50名战斗在最基层的“最美基层教师”,被安排到北京观光学习。
对于汪光美而言,教学业绩同样不俗,“每学期都进入了乡上前3名”。她说,除了多年的先进外,2005年还被达州市评为“师德标兵”。
□本报记者 李道全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优秀的检察官 群众的贴心人 ——记达州市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处处长庞静
——记达州市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处处长庞静
宣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