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右四)正在采访村里今年的水稻秋收情况。 王兴寨 摄
秋风迎秋实田间话秋收
□本报记者 刘鑫
“说句心里话,这几年村里的党员服务队,秋收帮忙割谷子,确实帮我们老百姓,尤其是贫困户,解决了大困难、大难题。”9月6日,站在自家稻田里,看着正在帮忙抢收水稻的党员服务队,宣汉县黄石乡金竹寨村三组贫困户雷礼生不由感叹道。
缺劳力党员干部帮一帮
金竹寨村,海拔1200多米,是四川省川东地区一个典型的山区小村落,这里山高坡陡、土地贫瘠,老百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每到春播、秋收等农忙时节,缺工缺劳情况尤为突出。
前些年,每到秋收节点,雷礼生和妻子大多是望着自家5亩多水稻田低头叹气。“2012年我出去打工受伤,右腿关节粉碎性骨折,从那以后就不能干重体力活儿了。”腼腆的雷礼生小声地告诉记者,“家里的经济收入、生活开支、秋收劳力等等,基本都是靠老婆和70多岁的老丈人打工。”
在金竹寨村,类似雷礼生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共有99户。针对他们担心的“秋收缺劳”等问题,村里组成了由第一书记方杰、村支书陈文飞,以及6名党员干部,总计8人的党员服务队,应群众需要帮忙抢收。
8人党员服务队,有的是基层农活老手,有的是市级机关下派帮扶干部,从上午9点开始,他们分工有序,割稻、脱粒、挑箩……有条不紊,每个人都是一身汗、一身泥。
下午3点过,雷礼生家的5亩多稻田已经抢收了将近一半。因为习惯光着脚踩在稻田里割谷子,被村民们戏称为“赤脚大仙”的村干部邓峻蹲在田坎边上休息,汗水早已打湿衣背。“说不累,那是骗人的。不过,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谁家没点儿困难,我们是党员也是干部,应该帮一帮。”邓峻说。
种魔芋脱贫奔康有希望
不远处,垫着脚走来的雷礼生拿来大水壶和几个洋瓷碗,“书记、主任,来,喝点儿水,休息一下,谢谢你们。”雷礼生走得挺急,加上腿脚不方便又提着水壶,方杰几步上前扶住了他,“不急不急,你家的情况我们都清楚,今天收不完,明天我们继续收,不要担心。”
扶着雷礼生在田坎边坐下,方杰一边喝水一边和他交谈起来,“对了,年初我们服务队给你们送来的魔芋苗子,长的咋样?那可是脱贫增收的好产业哟。”“长得还可以,我种了一亩多,只是今年天干雨水少,背阴的苗子基本都活了,向阳的苗子快干死了,估计12月收的时候,亩产2000斤应该问题不大。”
虽然距离服务队当初定下“亩产魔芋2500斤”的目标还有不小差距,但得知雷礼生的情况后,方杰仍是难掩兴奋之情。他告诉记者,今年魔芋收购价大概在1.5元/斤,雷礼生应该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这是金竹寨村发展产业脱贫的第一年,贫困户基本都种了1亩左右的魔芋。只要今年能挣到钱,踩实了产业脱贫的第一步,明后年全面铺开,‘人均两亩魔芋田、脱贫增收奔小康\’,就绝不是句口号。”方杰说。
“那是!这个没吹牛,年初村民大会,方书记和村干部们提出千亩魔芋和千亩牧场的‘金竹寨村双千脱贫增收项目\’,大家伙都签字同意,现在也快要出成绩了。”说起今后的日子,雷礼生笑容满面地告诉记者,“今年只要魔芋能卖钱,明年开春我还要多种魔芋,再养上两三头牛儿,等明年秋收的时候,你再来,就不是收谷子了,是请你们吃魔芋烧牛肉了。”
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说笑。下午5点,天色渐暗,山上还飘起了小雨,陈文飞招呼着大家,“今天就先到这儿吧,明天早上8点半,还是村委会集合,把雷礼生家的收尾了,然后再到二组帮忙。”
新闻推荐
” 进出口通关时效提升六成 (记者 鲍安华) 近日,成都海关全面推广“简化手续、优化流程”自主创新,改革成效显现,
成都海关全面推广“一简一优”进出口通关时效提升六成(记者鲍安华)近日,成都海关全面推广“简化手续、优化流程”自主创新,改革成效显现,截至目前,家大型生产企业与海关签订了“信任通关”改革关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