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新闻 万源新闻 宣汉新闻 开江新闻 大竹新闻 渠县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达州市 > 宣汉新闻 > 正文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达州繁荣的木船运输

来源:达州晚报 2016-10-09 00:00   https://www.yybnet.net/

□文/图 本报社区记者 王映福

在达城老人王光福、黄其玉、焦本礼的世界里,木船、渡口曾占据了他们生活的大部分,每当闭上眼睛,渡口和州河上昔日船来船往的繁华就会在他们眼前重现……

如今达城的年轻人对达州的木船运输业曾经的兴旺发达几乎没有感受,而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木船却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当年木船运输业整改的通知

黄其玉十年前的船员证

A

木船运输业的繁荣

提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木船运输盛况,昔日老船工王光福兴致颇高,向社区记者饶有兴致地讲述了当年木船运输业的盛况:“达县五六十年代的木船运输分为短途、长途、客运、货运几种。短途运输以达城为起点,上水(逆流而上)到宣汉城、宣汉南坝。下水(指顺流而下)到三永河(现达钢下)、河市、金垭、盐潭湾(建设煤矿)、申家、渡市、三汇。每天清早,1至3艘揽栈船从达城菜码头出发,每船前后各一人推船,乘客在河市街上吃早饭,渡市街上吃午饭,天黑时到达三汇镇。从达城至三汇往返一次要3天,驾长往返一次的工资是4元,船工工资为3元。”

“最小的客运船,老百姓俗称为揽栈船,能装2—2.5吨,每5人为一吨,可适当超载,最多装12人。从达城出发的揽栈船途经大龙嘴滩(火电厂处)、小龙嘴滩到达三永河,票价为每人3角;上水船票价为每人5角,现在火车站、阁溪桥、达钢、造纸厂一带的人,从达城回家一般都坐下水揽栈船至三永河。”

“在‘菜码头\’还停靠很多粪船,有时一天多达10艘,都是10吨左右的大船。粪船又是短途货运船,进城时,船上装满农副产品如各种蔬菜、水果、粮食、农制器具等,返回时船上就装满在城里收的粪。农民收粪时,挑着两空桶到达城居民家中收,收满一挑,就挑到粪船上倒在船仓里,装满一船后就运回农村,以后再用这些粪水给农作物施肥。”说到粪船,王光福回忆起自己的经历仍不禁大笑:“1963年5月的一晚,我和同船的伙伴们打平伙,由于喝醉了酒上船就睡,结果一翻身掉进了下面的粪仓里,全身臭不可闻。伙伴们把我放在河里洗一遍,才消除了臭气。”

曾经担任过木船社社长、如今年近九旬的黄其玉老人手指着南门码头告诉社区记者:“这就是五六十年代达县最繁华的运输港,达城至三汇、广安、重庆的长途客运和货运,一般都是装10—50吨的大船,依船的大小,每船配有2—10名桡手。每船有一名前驾长、一名后驾长(舵手)。上水时还有4—20名纤夫拉船。当时河滩比较多,大船通过时,舵手都要小心驾驶,稍微操作不当就会被急流冲翻。那时,木船被打翻、打烂事故时有发生。有些险滩还设有专业的‘放滩舵手\’,没有把握的舵手过这些险滩时,就高价请‘放滩舵手\’来驾船。”

B

六十年代成立达县航运公司

由于木船运输合作社运力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运力需要,1958年9月28日,由“前进”、“通川”、“江陵”三个木船运输合作社组建成“四川省地方国营达县航运公司”,公司有木船466只、4055吨、职工2097人。运行于渠江上游、州河干流,担负着达县和万源、宣汉等县的生铁、粮食等商贸物资的中转运输。

达县航运公司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搞技术革新,推行了好推好拉的“五巧船,四合一船”,火车船、木轮船、鸡棚船等共139只,增加载量464吨;改进运输“拖带化”,拖带木船255只,节省劳动力288人;夜船灯标化,安装灯标128个,使船夜间也能航行;在主要滩位上安装绞滩机,这样不仅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船只的过滩效率;添制风机220架,提高了运输效率25%,采取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定价的“三统”原则。

1962年,公司新造木船(主要是驳船)1000吨,机动船2艘,1963新增1600吨机动船4艘,1964年,又增加2400吨机动船4艘。在生产组织上,以机驳船为主,进行编制,实行短途保长途,木船保机动。

C

木船运输带动沿途城镇发展

由于州河、巴河、渠江三条干道的船只夜以继日、川流不息,沿河的一些城镇也随之得到发展。

王光福老人回忆起那时宣汉南坝、渠县三汇、达城南门码头的热闹繁华就兴奋不已:“当时宣汉县南坝镇比宣汉城还热闹。南坝镇紧邻陕西省,是四川与陕西的出入口。南坝镇的农副产品及其他商品全靠木船运输。渠县三汇镇是当时达县专区最繁华、最热闹的城镇,称为‘小重庆\’,比宣汉南坝、达县县城还热闹。因为三汇镇是州河、巴河、渠江三条大河汇合的地方,这三条大河上的所有船只装载的货物和客人都要在这里周转,因此三汇镇的水码头又是三汇镇最闹热繁华的地方,每天都有几十只船开进开出,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五六十年代,三汇镇过年过节时扎的‘戏亭子\’、‘八台\’到现在仍非常出名,还有三汇特醋也美名远扬。达县县城当年最热闹的地方是‘南门水码头\’(现在的南门口至红旗大桥北端)。临河的箭亭子街是最繁华,商店、餐馆、旅店、娱乐店、茶馆皆林立于此。”

今年85岁、曾经担任过木船社干部的焦本礼老人说:“1964年,老城区建立了‘达县船舶修造厂\’,跟上了船舶维修的需要。在1963年5名机械工人的基础上,到1964年又培训了80名;维修技术人员在现有铁木技工60人的基础上增加到110人。”

随着生产的发展,职工生活福利、物质文化生活也得到相应发展。1965年建立有医务室、托儿所、幼儿园、航运子弟学校、招待所、敬老院各一所。

D

水上航运的逐渐冷落萧条

1958年开始修建达城至河市的公路,1970年修建襄渝铁路。随着多条公路、铁路的通行,水上运输量逐渐减少,水上航运公司的员工开始分流。70年代末,水上航运公司在达城回水头的锅罐厂地址上建起了“四川省达县市通川沙砖厂”,标志着水上航运业的转向。

昔日繁忙热闹的水上航运如今只能留存在那一代人的记忆深处。

新闻推荐

达州市扶贫小额信贷现场会在宣汉召开 10月10日,达州市扶贫小额信贷现场会在宣汉县三墩土家族乡召开。达州市扶贫移民局、各县(市、区) 扶贫移民局以及人行、农信

10月10日,达州市扶贫小额信贷现场会在宣汉县三墩土家族乡召开。达州市扶贫移民局、各县(市、区) 扶贫移民局以及人行、农信系统、邮储银行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现场观摩及座谈会。...

相关新闻:
■代表访谈2016-10-13 00:00
猜你喜欢:
评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达州繁荣的木船运输)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