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秋高气爽,市文联组织达州市作协、音协、舞协、摄协等多名文艺界知名人士到宣汉马渡乡,开展“爱我家乡·颂我达州”文艺采风创作活动。在这个被誉为“中国民歌之乡”的地方,当地老百姓人人会唱《跑马调》(《康定情歌》),个个会哼中国四大民歌之一的《苏二姐》。
10月20日,“达州市马渡关民歌特色文化研究会”在宣汉县马渡乡成立,市文联授牌。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马渡民歌由此有了更大的挖掘、保护、传承、推广平台。
实地采风
走古道看石林访故居
19日上午,文艺采风团来到马渡关,对面山间如鳞的梯田密布,让人不得不赞叹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进入马渡后,首先参观的是浪洋寺摩崖造像,这座全国仅有的3尊男观音像历经千年,如今已得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重视,保护起来。
虽然蜡梅基地因为季节不对,未能见到梅花漫山盛开的景象,但在石林,艺术家们看到了张飞石、母亲石等千奇百怪的石头,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禁令人赞叹。一路走来,山间翠柏森森、古道沧桑、石峰嶙峋,伴随着洪亮的、响彻山谷的阵阵民歌声,像是欣赏了一部有声有色的自然风光大片。
随后,大家来到被誉为“情歌王子”的宣汉马渡乡知名人士李依若(《康定情歌》以及《苏二姐》作者)的故居参观,并到其墓地拜谒。
人人会唱《跑马调》
个个会哼《苏二姐》
在采风过程中,让艺术家们感受最深的是马渡当地深厚的民歌氛围。这里的居民,人人会唱《跑马调》,个个会哼《苏二姐》,唱民歌已融入当地老百姓的日常,成为他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石林高处一歇脚的亭子内,80岁的当地居民李太伦老人毫不怯场地站在亭子中央,张口唱起了《苏二姐》,又意犹未尽地唱了一首《吃了烟来就唱烟》,并给我们讲起了这首歌的来历。小时候他家和李依若家相隔不远,有一天他家长辈在家门口抽烟,正巧李依若经过,闲谈中李依若当场编歌,就有了这首《吃了烟来就唱烟》。李太伦说,马渡乡的人喜欢唱歌,内容都是大家自己编,衣食住行都能编成歌词。
为了验证马渡乡是否真是人人唱民歌,中午休息时,记者离开大部队,偷偷来到休息所在地旁边的百丈小学。在二年级班级里,记者问,是否有同学会唱民歌?6位小同学就直接唱起了《苏二姐》和《康定情歌》。“我们家人人都会唱,最喜欢唱歌的是妈妈和爷爷,每天吃过晚饭,就会到外面和朋友一起唱歌。”刚满7岁的王蓁蓁说,唱歌是他们家最喜欢的娱乐,因为从小听着家里人唱歌,所以即使没人教,她也会唱了,也挺喜欢唱。
19日晚,马渡乡街道的依若广场举行的广场民歌会吸引了大量当地居民参加,受热闹气氛影响,乡亲们纷纷主动上前献唱,年龄最小的献唱者是一名仅2岁多的可爱小宝宝,他用稚嫩的童声演唱《苏二姐》,赢来了全场喝彩。
马渡关
民歌特色文化研究会
20日上午,在马渡乡政府会议室举办了“达州市马渡关民歌特色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和以“秋高跑马·溜溜知音”为主题的“川东民歌研讨会”。
在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当场产生的马渡关民歌特色文化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内,既有高校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教授,又有土生土长扎根马渡热心民歌传承的马渡本土代表,组成人员代表广泛,这对马渡关民歌的搜集、挖掘、整理以及保护、传承、创作工作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研究会提出,将致力于开展“十大工程”:整理一套马渡民歌系统性资料;出版一本高水平民歌集;创作一批脍炙人口的新民歌;塑造李依若音乐历史人物形象;打造苏二姐(歌仙苏清玉)旅游核心文化灵魂;策划一个高水平的推介宣传活动;组建一支高水平、专业化演唱团队;建成一个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成一个文旅两用的特色基地;探索一条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
在研讨会上,大家围绕马渡民歌的开发创作、马渡乡的旅游发展纷纷建言献策,提出了诸如“马渡的名歌需要广泛收集,在前人打下的深厚基础下,进行新的创作,让名歌风格更加多样化,加入符合目前环境的新元素,让其传唱度更广”等一系列建议,并授予马渡为达州市“文艺创作基地”、“摄影创作基地”、“文艺人才基地”、“音乐人才基地”。
链接:
马渡乡原名马渡关,因“张飞跃马飞渡”而得名。南北朝时期,曾是新安县治所在地,公元750年置阆英县,置县史长达342年。是脍炙人口民歌《苏二姐》原创地和世界十大民歌《康定情歌》创作者李依若的故乡。2007年,马渡被四川省命名为“川东民歌之乡”;2008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5年,四川省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公布《四川省第三批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中,马渡关石林成功创建四川省第三批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实现了达州市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零的突破。
(本报记者 杨航)
新闻推荐
(紧接第一版)达州市被纳入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质深入开展“项目攻坚”行动,向上争取城市新区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万元,市本级收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万元,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