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宣汉县普光安置小区的朱先生,向社区记者讲述了自己因贪便宜导致多花几万元的外地购车经历。外地买车不仅没享受低价,反而多花了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据朱先生介绍,他之前开的是一款国产品牌小车,最近见邻居买了一辆合资品牌的小车,便有了换车的想法,但又觉得价格有点高。这时,老婆的一个远房亲戚称自己在网上看到有地方可以买到便宜车,于是,他和父亲跟着亲戚乘火车赶到两千多公里外的大都市买车。
来到亲戚说的汽车城后,朱先生体验了自己想购买的小车,45000元的销售价格让他非常满意。“这款车是打五折冲量,所以,你们还是要交84900元,多出的近4万元,我们将以赠送油卡的方式或返现退还,签合同时注明选择的方式。”第二天,朱先生准备交钱提车时,销售人员拿出一份空白销售合同。“我们选择返现。”朱先生签了合同后,另外交了5000多元保险费用。然后,销售人员带着朱先生等人奔赴几十公里外的郊区提车。
提完车返回汽车城,朱先生等着该销售人员“返现”,这时,销售人员接了个电话后表示自己有事要出去一会,需要耽搁几分钟,可是,1个小时过去了,仍不见销售人员的踪影。“你们提了车就可以走了,还有什么需要吗?”一个自称刚来接班的该公司销售人员说。朱先生表示,还等着销售人员返现,但该销售员表示自己不知情,要求朱先生拿出合同,可看完合同,朱先生就傻眼了,原来合同的右下角注明:此款车赠送加油卡为零,可签合同时自己根本没看到这个条款,就连那5000多元的保险费也因没有收据对方不予承认,最后,在该销售员的威胁下,朱先生不得不忍气接受现实。
“这款车在宣汉售价也就7万元左右,在重庆只要6万多点。”朱先生告诉社区记者,他就是因为贪图便宜,才掉入低价买车的陷阱,他怀疑自己签的那份合同与之前看到的合同不是同一版本,只怪自己被低价冲昏了头脑,没仔细阅读合同条款。“这辆车买来花了9万多元,回来又掏了5000多元重新购买保险,差不多花了10万元左右。”
本报在此提醒市民朋友,千万不要盲目相信网上低价的忽悠宣传,在签订买卖合同时,一定要逐字逐句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以免掉入无良商家设好的低价陷阱。
(本报社区记者 梁俊)
新闻推荐
昨日中午,宣汉县柏树镇发生一起令人扼腕痛惜的悲剧,爷爷奶奶出门忘带钥匙,专门跑到学校把11岁的孙子叫回家,用绳索捆绑在年幼的孙子身上,想将其从五楼阳台吊到四楼,通过攀爬窗户进屋开门或拿钥匙。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