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品牌——产业链……
宣汉——达州——四川……
多少希冀,多少汗水,多少梦想!
“蜀宣花牛”在地处大巴山深处的宣汉县,历经33年的科研创新横空出世,是建国以来中国第六个、黄河以南第一个培育牛品种。
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川陕革命老区振兴计划等国家战略的密集实施,国内产业转移速度加快,成渝经济区辐射效应明显增强,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为宣汉谋求更高层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注入了强劲动力。宣汉发展的“路线图”也越来越清晰。
如今,行走在宣汉,听到最多的是企业谈项目,讲发展;感受最深的是各级干部群众大力弘扬“务实精神”;体现最多的是各级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堡垒作用和各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骨干作用。“着力打造全国优质肉牛基地县”的热潮在4271平方公里的宣汉县大地上涌动着。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牛产业正风生水起,在全面小康的征程中,谱写出牛气冲天的华彩乐章。
致力科研创新 蜀宣花牛誉满神州
体躯深宽,背腰平直,后躯宽广,背毛黄(红)白花,头部白色或有花班,尾梢、四肢和肚腹均为白色。行走在宣汉大地,随处可见体态憨厚的蜀宣花牛。
据宣汉农业局工作人员介绍,蜀宣花牛是宣汉县农业局与四川畜牧科学院共同培育的乳肉兼用牛新品种,是建国以来中国第六个、黄河以南第一个培育牛品种,具有生长发育快、乳用性能好、肉用性能佳、抗逆性强、耐粗饲、适应我国南方高温高湿和低温高湿的自然气候及农区粗放饲养管理条件等优势。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沅介绍说,“蜀宣花牛”新品种的培育成功,填补了四川无培育牛品种的空白,标志着四川乃至南方地区养牛业发展呈现出新起点,是中国畜牧史上一项重大科技成果,对当前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推动四川乃至全国奶牛业、肉牛业的发展壮大,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据了解,蜀宣花牛是以宣汉黄牛为母本,西门塔尔牛、荷斯坦牛为父本,自1978年开始,经引种杂交、导血和级进杂交、新品种横交及世代选育三个阶段、历时30余年培育而成的乳肉兼用牛,于2012年3月获得国家新品种认定,被四川省确定为优良畜禽主推品种。科研成果《蜀宣花牛新品种培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2012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被列入四川省畜牧业主推技术。蜀宣花牛新品种已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近4年全县已向县外推广蜀宣花牛8万多头,为我国牛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宣汉县按照“发挥资源优势,增强牛业精准供给”的总要求,始终坚持以标准化为基础、适度规模养殖为主导,牛业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底,宣汉县牛饲养量达28.8万头(其中存栏19.2万头、出栏9.6万头),占全省的3.3%,蜀宣花牛存栏7万头;牛肉产量11784吨,实现牛业产值7.5亿元(其中,乳业产值5990万元),占畜牧业产值20.1%;养牛农户户均养牛收入30680元,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762元。宣汉县已成为四川省农区养牛第一大县。并先后成为全国商品牛基地县、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县。
蓄力集约发展
牛业规模日益庞大
记者来到大成镇瓦窑村,只看见蜀宣花牛的雕塑静静地伫立在蜀宣花牛种牛繁育场大门旁边,这个由锦宏蜀宣牧业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流转土地120余亩建立起的蜀宣花牛种牛繁育场,已建成牛舍1.3万平方米、青贮池6000立方米、饲料库房1200平方米、挤奶厅200平方米,以延伸蜀宣花牛保种、育种、扩繁、饲养、加工、贸易为经营方向,现存栏蜀宣花牛达1500头,是川东规模最大的种牛繁育场。2013年6月取得了《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也是中国第一个蜀宣花牛种牛场,并力争成为全国蜀宣花牛种牛核心场。这只是宣汉县不断加大蜀宣花牛种源基地县建设一个缩影。
“蜀宣花牛”促进了宣汉县奶源基地和优质肉牛基地建设与发展,成功探索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先后引进重庆天友集团、达州康奕达牧业等实体企业及“智慧农业·杂交构树与蜀宣花牛种养结合”项目,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更加宽阔。
目前全县建成养牛龙头企业5个、专业合作社37个(联合社员1704户)、家庭农场12家、养殖小区41个,年出栏1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户)达1125户,其中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户)119户,规模养殖场常年存栏肉牛17860头,肉牛规模养殖比重达66.8%。建成市级以上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6个。
着力饲草利用
形成一体化产业链
8月上旬,正值青贮玉米饲草储备之际,在七里乡豫青贮23号饲用玉米种植基地,融收割揉碎加工一体的大型机械干得热火朝天。
宣汉县富悦牧业开发有限公司依托宣汉大巴山牧业有限公司七里牧场对饲用玉米的有效需求,采用订单销售模式,实施饲用玉米全程机械化种植,在耕地、播种、收割、揉碎等流程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大大地提高了收割效率,也有效地保证了饲用玉米青贮的成效。
宣汉县始终坚持种草养畜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相结合,积极推行种养结合,增强牛业精准供给。创新走出了“南方山区饲草饲料资源综合利用、养殖废弃物种草还田”的种养结合、循环综合利用发展模式。2015年,全县种植优质牧草12.3万亩;建成玉米秸秆青贮池4038口、42.2万立方米,年处理利用玉米秸秆达25.6万吨,其中,裹包青贮1.2万吨,全县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21.3%;通过青贮玉米秸秆养牛利用,年增加产奶3500吨,新增出栏肉牛1.2万头。宣汉已成为全国秸秆氨化养牛示范县,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项目县和秸秆养畜示范县。
同时,宣汉大力发展牛肉制品深加工,建成佳肴、康奕达、巴人村、汉玺、巴山情、圣墩等牛肉制品加工龙头企业9家,每年屠宰肉牛2万多头,主要生产牛肉干、牛肉松、香油牛肉片(丝、条)、五香(荔枝)干、灯影牛肉五大系列30多个品种,倍受消费者青睐,年销售收入达5.8亿元。
目前,宣汉县成功走出了一条以养牛企业和牛肉制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农户种草、青贮秸秆养牛为基础的“企业+基地联农户”的蜀宣花牛产业化发展路子。
竭力培育品牌
整合牛业强势崛起
近年来,宣汉县从欣赏、体验、品尝等多维角度,深度挖掘“牛”精华,大力整合“牛”元素,潜心点亮“牛”魅力,吸引社会公众目光,实现“蜀宣花牛”品牌升级,为宣汉增添一道亮丽的文化新符号。
体验“牛”文化。“妈妈,我要跟这头‘牛\’合张影。”9月2日下午,在素有“川东第一村”美誉之称的宣汉县君塘镇洋烈景区的鱼子溪湿地公园旁,一些游客被《五牛图》雕塑作品吸引,纷纷站在旁边合影。景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五牛图》大型浮雕是以唐朝宰相韩滉绘画的《五牛图》为蓝本,采用芝麻灰花岗石雕刻的,生动地再现了五头牛昂首、独立、嘶鸣、回首、擦痒之状。这里,成为了游客们拍照留念的好地方。宣汉县农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宣汉县邀请优秀雕塑设计单位,在洋烈水乡景区设计制作《十八牛头装饰》《五牛图》《母子牛》《耕耘牛》《蜀宣花牛之源》等“蜀宣花牛”文化雕塑作品,展示了“蜀宣花牛”高大、健硕、温驯的特征和脚踏实地、辛勤耕耘、无私奉献、母子情深等品德。这既丰富了景区的“牛文化”元素,又宣传推广了“蜀宣花牛”品牌,实现了“景”“业”互促互动。
欣赏“牛”文化。“我们头顶一枝花,天天住在百姓家,父亲生活在瑞士,宣汉黄牛是我妈!我们是个混血儿,走到哪家富哪家,兄弟姊妹千千万,开满神州遍地花……”2014年10月12日,在第四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和四川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暨民间艺术节“欢乐乡村行”宣汉分会场上,4名演员表演的快板《“蜀宣花牛”赞》引得现场观众一片掌声。
为了能让“蜀宣花牛”走上文化舞台,宣汉县从“蜀宣花牛”新品种研究历程、产业发展等方面入手,创作排练了四人快板《“蜀宣花牛”赞》,让广大观众在欢声笑语中全面了解“蜀宣花牛”品牌。今年8月,央视七套节目《农广天地》栏目组记者来到宣汉县,对“蜀宣花牛”的特性特征、品种优势、养殖技术、扶持政策等方面进行了现场采访,录制《“蜀宣花牛”养殖技术》专题片,向全国推广介绍“蜀宣花牛”的养殖技术。
品尝“牛”文化。“为了让外界的游客到宣汉充分品尝‘蜀宣花牛\’牛肉的美味,宣汉县通过多方面努力,从美食界着手,引导餐饮业主开办了‘蜀宣花牛\’牛肉专卖文化餐厅,丰富的‘蜀宣花牛\’牛肉菜品,备受食客好评。”宣汉县农业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蜀宣花牛”产业是一项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增值空间大的产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项目之一。
据了解,该县还设立“蜀宣花牛”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县财政每年投入250万元“蜀宣花牛”产业发展资金。截至目前,宣汉县成功注册了“蜀宣花牛”工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宣汉肉牛”工商地理标志。
助力脱贫攻坚
宣汉牛业前景广阔
走进远离尘嚣的黄石乡金竹寨村,记者发现,曾经的一片荒野山林变成了一个占地1000余亩的大规模养殖场。60多岁的村民费官金正迈着愉快的步子向养殖场走去,他要去看他的牛又长壮了没。为什么会到养殖场去看他的牛呢?原来,这是该地探索出来的一条***新路子——托管养牛。
该乡根据结合自身实际,在帮扶单位达州市卫计局的帮助下,由金竹寨村委会搞好牧场场地建设,引进业主投资建立了天上红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牧场以吸纳散养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能繁母牛入股的方式,将能繁母牛寄养在牧场生产小牛,牧场全权负责牛的饲养及管理费用。牧场再将生产的小牛以不低于3000元的价格收购,能繁母牛始终归农户所有。这样更有利于牛的统一饲养、防疫、购料、销售,大大节约养牛成本,既解决了牧场牛源,又有效杜绝了牛的外来疾病的引入,使贫困户在无任何风险的情况下养牛脱贫致富。这是宣汉县“全托养+牛”圈养模式,促进贫困农户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
4月9日,宣汉县与北京京达商通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在北京签订“智慧农业·杂交构树与蜀宣花牛种养结合”宣汉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合作协议,项目总投资达6.15亿元。力争通过3年,分批使宣汉县20000以上人脱贫,通过5年,打造成国家级龙头示范企业,成长为宣汉第一家上市公司。
近年来,宣汉县将牛养殖业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创新养殖模式,转变扶贫思路,在牛养殖业上大做文章,全面启动“牛寄养、牛托管”***示范工程,切实解决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的实际困难,在“借牛养牛”之间,宣汉牛业助力脱贫攻坚的实践正精彩呈现。
数载耕耘展壮志,浓墨重彩绘新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浪潮催人奋进,宣汉县将继往开来,精准发力,不断做大做强牛产业。到2020年,力争实现年出栏肉牛13万头,牛肉产量1.7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建成蜀宣花牛种源基地县、蜀宣花牛产业化强县,推动宣汉畜牧产业迈向更加辉煌的征程,抒写更加绚丽的华章。·本报记者·
新闻推荐
市政协委员丁长兴建议—— 宣汉马渡关可打造成达州的“中国亢谷”
宣汉县马渡乡是川东民歌的重要发源地,男女老少皆能随见而作、随口而歌,唱腔丰富,题材广泛,特色鲜明。川东民歌400首,马渡独占200多首,在川东乃至四川都独树一帜,是汉族少有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