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张官军在贫困户家中走访调研
凤林乡,位于宣汉县北部,距县城30公里。近日,记者乘车一路颠簸,翻山越岭,整整两个小时后,才到达凤林乡桥沟村。在该村的一个院落里,一位年轻小伙正在与当地村民交谈,时而传来爽朗的笑声,他就是宣汉县政府办公室下派到凤林乡桥沟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梁丰。
2015年,梁丰按照组织安排,来到凤林乡桥沟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了解到桥沟村有很多的土鸡蛋、蜂蜜等价值很高的土特产,但却苦于没有销路,老百姓无法获取直接的经济收益。梁丰发挥自身大学专业知识优势,借助互联网平台,把桥沟村农特产品的图片上传到平台并及时更新,提升产品形象,促进销售。同时,他还通过微信群、QQ群、朋友圈等向朋友推介桥沟村农特产品,半年时间里,帮助桥沟村村民销售土鸡蛋267盒8010枚、蜂蜜200余公斤,销售额达6万余元。
村民们尝到了甜头,笑得合不拢嘴。目前,梁丰正和村支两委成员计划申请成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注册商标、创建品牌,同时借助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增加村民收入。
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黄连村地处县城东北部,距离县城145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最高海拔2248米,全村112户、499人,其中建卡贫困户33户、143人。
2015年,宣汉县防邪办副主任张官军到黄连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担负起了带领当地群众脱贫攻坚的重任。
黄连村山高路远,交通极为不便,大大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要想富,先修路,张官军上任后,首先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动员干部群众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等”的精神,积极投身公路建设。目前,该村已新修和硬化村组道路23公里。
作为黄连村脱贫攻坚的“领路人”,张官军时刻思索着如何让这个偏远的贫困山村的村民们能增加收入,摆脱贫困。在走村串户与农户的交谈中,他了解到当地一直有种中药材的习惯,但一直苦于没有带头人,无法实现规模种植。
张官军通过发动群众,联系有影响力的中药材种植大户,先后组建了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宣汉县泥芳农牧林开发公司,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成了黄连、云木香、川党参、天麻等药材种植示范基地2个,种植面积达8000公顷,培育种植大户20户,带动贫困户实现户均年增收5000元,让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现在我们村路通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搬进了新村,日子过得美滋滋的。”黄连村村民胡晓玲笑着说。
据了解,今年以来,宣汉县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创新开展“脱贫攻坚党旗红·奔康路上争先锋”活动,把扶贫攻坚一线作为党员干部提升党性的大熔炉、练兵场。目前,在该县大山深处的各个角落,像梁丰、张官军一样,该县211位贫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正冒着酷暑,战斗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
□文/图 冯开斌 特约记者 廖昌军
柳家坪村
贫困村民有本脱贫“电子书”
本报讯 “可别小瞧了这个简单的牌子哟,通过它不仅能学到技术,更了解了不少政策。”8月23日,开江县永兴镇柳家坪村贫困村民吴召寿指着他家墙上的“电子书”对记者说。
谈起这“电子书”,吴召寿兴让记者拿出手机,扫一扫“电子书”上面的二维码。瞬间,他家的基本信息、家庭结构、致贫原因、家庭主要收入、帮扶联系人、帮扶措施以及帮扶政策信息等一一呈现在了手机屏幕上。
今年64岁的吴召寿,手机都很少使用,要扫描二维码,必须得使用智能手机。记者不禁产生疑惑:这高科技的东西对一位贫困村民来说有用吗?
“村里组建了解说团,会定期为我们进行义务宣讲,扫扫这牌子,谈谈脱贫进度,讲讲国家政策。”吴召寿说,“活到老,学到老。这不,我今年搞玄胡种植赚了点钱,准备去买部手机,向小李学学。”
吴召寿口中的“小李”就是“电子书”的设计者李易军。据李易军介绍,他自派驻到柳家坪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每日都会带着沉重的资料入户调查走访,不仅成本高,效率也很低。今年3月,李易军搜集整理出了全村贫困户的相关信息,将数据录入电子表格,上传至指定网站,再通过网站分别为村民生成单独的二维码,再将二维码印制到党员干部挂包帮扶贫困户公示牌上,通过手机扫一扫,先前录入的数据就会全部显示在手机上。
“贫困户的信息与相关政策更新由驻村工作组人员负责分析统计并实时更新。”李易军说,这本“电子书”不仅畅通了干群联系方式,成为了干群沟通的桥梁,在督导调研上,也可以更准确地掌握帮扶举措和帮扶进度,便于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开展。
据了解,目前,该村共建成贫困户“电子书”141本,包括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的信息,已脱贫119户的信息也将随时跟进。
(刘娇 特约记者 何努)
新闻推荐
8月日,宣汉县在峰城镇野鸭村1组举行了首场玉米机收现场观摩会,成功试点机收玉米。当天,机收玉米面积达0.1公顷、玉米多公斤。图为机收现场。(伍福国特约记者漆楚良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