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四川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暨民间艺术节(以下简称“农艺节”)在达州圆满落幕。四川为什么要办这样一个“节”?这个节到底给农民朋友带来了什么?达州的所见所闻,记者得到了答案。
□本报记者 李思忆 程文雯
落幕的展演,不落幕的惠民
10月13日,记者离开达州时,巴中市文化馆馆长夏铭钟发出邀请:“达州演的节目,我们回去要在全市巡演,欢迎来监督,看看巴中老百姓有没有享受到农艺节的欢乐。”
夏铭钟说的是文化共享,也是本届农艺节的一大愿景。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杨红梅说,“农艺节正式开幕之前,各市州都把参演的优秀作品,在当地演了一遍。一来让‘自家人\’先睹为快,二来在试演中总结经验。如此一来,群众坐在家门口也分享到了农艺节的欢乐。”阿坝州编导杨香花则透露,在农艺节上亮相的群舞《则莫则色》,将成为牧民们明年文化盛宴中的一道尝鲜菜。
既看演出,也得实惠。农艺节不仅要把演出送下去,还要把文化惠民实实在在带到农民群众身边。“画说蜀变”农村风情书画展上,细心的观众发现,在不少作品标签的右下角用红笔写着“已认购”字样。主办方介绍,这些作品皆来自作者的爱心捐赠,认购所筹善款将全部用于捐助修建四川省贫困山村的“留守儿童文化之家”。“这是农艺节带给农民朋友的真正的‘实惠\’。”杨红梅透露,农艺节结束后,各地还将针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开办免费艺术培训班,并在农民工、留守儿童生活集中的地方试点建设“农民工文化驿站”等文化阵地。
文化分会场,农家新产业
10月10日,随着农艺节开幕,位于各乡村的分会场成为关注的热点。到分会场演出的嘉宾接受采访时,几乎众口一词:“这些小乡村的风景好、空气好,搞点乡村旅游肯定生意好。”
其实,来宾们的建议已经成为现实。2012年,大竹县庙坝镇寨峰村举办第二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后,就开始大变样:停车场、观光道、全村WIFI覆盖……景色秀丽的村庄配上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使得这里的乡村旅游越来越火爆。
首届农艺节,也让另一分会场——宣汉县的洋烈新村变成了骑行爱好者们又一去处。10月12日适逢周日,记者在村里遇到了从达州市区骑车过来的游客文敬体。他告诉记者,“从市区过来两个小时,一路风景巴适得很。来的人很多,节假日车都开不进来。”看到洋烈新村的“钱景”,在县城开店的廖星华也把农家乐“搬”到了这里,合同一签就是5年。据悉,目前该村已有40多家农家乐,生意好的一天营业额可上万元。
新闻推荐
改善乡村公路4700公里□本报记者李梦媛【关键词】乡村公路改造和修缮【数字民生】2014年,四川省确定改善乡村公路目标任务为2000公里。截至当年12月底,全省已累计改善乡村公路4700公里,是年度目标的...
宣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