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城乡风貌,提升城市品位——
□本报记者 庞莹 曾实
三面环水四面环山、白墙黛瓦绿树成荫……近日,记者驱车来到“川东第一村”——宣汉县君塘镇洋烈新村,仿佛置身于优美的风景区。2010年7月,特大洪水肆虐洋烈村,如今重建的新村美丽如画,变成了景区。
而这只是宣汉按照 “奔跑跨越、提档升级、全域治理、务实推进”理念,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的一个缩影。如今,一个“城乡整洁、风貌协调、山川秀美、生态良好”的洁美新宣汉正在形成。
风貌塑造 全面提档升级
在进入宣汉城区的宣 (汉)罗(江)路上行驶,只见公路两旁那一排排具有地域风格和巴人文化特色的农房十分抢眼,而在几年前这里房屋乱搭乱建成了难题。
“杨家河风貌街打造过后,我们居民真正得到了实惠,路灯接好了,院坝硬化了,房屋美化了。”家住杨家河街道的刘小平开了一家农家乐,自从街道全新打造后,他家的生意比以前好了许多。
投资460多万元的杨家河风貌打造工程结合地形地貌,采用了川东传统建筑风格,在外装形式上沿用了川东传统木格窗和木制挂落,极具“山、水、人居”和谐共生的风貌特色。
宣汉县按照 “川东生态亲水走廊、诗画田园度假胜地”目标,以州河河段为主线,统筹沿线自然生态、人文历史、区位特色,注重城市元素向农村延伸,结合川东民居风格和巴人文化特色,对沿线农房进行集中式风貌打造,形成由点到线、连线成片的川东民居风貌示范效应。
加大投入 夯实基础惠民生
值得一提的是,君塘镇建起达州市第一个村级生物污水处理池。场镇的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到污水处理站,经过8道程序,实现达标排放,每天可处理污水300吨。“由于采用微生物技术,污水处理成本仅为每天20多度电。”君塘镇污水处理站站长赵仕吉告诉记者。
近年来,宣汉县不断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基础设施。曾经,县城污水直接排放到江口湖和州河,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县城区生活垃圾集中在东乡镇团堡梁露天堆码,影响周围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第二次环境污染。这两大难题成为推进环境治理的最大“瓶颈”,破解在即。2008年,日处理污水25000吨的谢生坝污水处理厂建成使用。从此,结束了城区污水直接排放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善了州河的水质;2009年,在东乡镇黄金槽村修建了日处理垃圾150吨的垃圾处理厂,解决县城区垃圾处理问题的同时,周边君塘镇、东林乡等11个乡镇的垃圾清运至此进行集中处理,避免了乡镇重复建垃圾填埋场。
新闻推荐
□张崇耀周本均本报记者曾实9月24日,宣汉县老君乡铁尖村1组村民张军看到菌袋上长满香菇,立刻掏出电话向自己的“恩人”廖运政报喜:“要不是你的帮助,我种植的食用菌损失可就大了。”去年,张军从外地务...
宣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