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玉米又丰收了。日前经省农业厅验收,该县玉米产量连续三年创下南方整县制高产纪录。
好消息背后也有担忧。由于玉米售价不高,农民可能面临的是“高产低收”。增收难题该如何破解?是推行产业化,还是搞多元化种植?
□熊筱伟 本报记者 李秋怡
直接卖
不如拿回家喂猪
8月27日,宣汉县西牛村村民吴在波在自家田地里掰玉米。随便拿起一根玉米棒,剥开苞叶看都是籽粒饱满。“今年亩产怎么都在800公斤以上。”吴在波很有自信。
吴在波再算收入账:今年玉米价格比去年高,也才2.6元一公斤,一亩地只卖得到2000块钱,还要扣去肥料、种子等成本,“确实赚不到多少钱”。
吴在波选择把玉米当饲料喂猪。一亩地的玉米与豆粕混合,能喂3头猪,每头猪可增加纯利润近400元。
对玉米的出路,宣汉多数农户“所见略同”。宣汉县农业局局长周元春表示,约三分之二的玉米都被农户用作饲料;三分之一直接卖,多数也是流入养殖场。
深加工
价格和质量都不占优
“如果说卖玉米收益是1,拿来搞养殖业收益是2,那么搞深加工的收益就在5以上。”宣汉县农业局副局长李朝泉对此深有体会:玉米可加工成医用淀粉、燃料等,也可做成饮料、罐头。2两玉米0.25元,就能制一瓶玉米饮料,出厂价达2.5元。
但要搞深加工,宣汉玉米却没有优势。2008年至今,宣汉县试图引入速冻玉米、玉米罐头等龙头加工企业,无一成功。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重庆开心玉米加工厂距宣汉仅两个多小时车程,仍舍近求远,选择使用东北玉米。
宣汉县农技站农艺师蒲旭认为,宣汉玉米产业化有两个瓶颈:价格,质量。山区难以大面积推行机械化种植,宣汉玉米种植成本相对较高。东北玉米运到四川,加上运费,现在价格也不过每吨2600元左右,由于生长期较长,淀粉含量等指标更胜一筹,自然更受加工企业欢迎。
田间套种
这是条可行的增收路
周元春认为,玉米同各类作物套种,是一条可行之路。宣汉现已试验成功玉米—洋芋—蔬菜、玉米—大豆—洋芋—蔬菜等套种模式,已推广近2万亩,每亩收入6000余元,增收50%以上。
方斗村更是摸索出玉米—食用菌套种模式:利用玉米为灵芝食用菌遮阴,玉米秆做食用菌土壤,菌渣为玉米施肥,效益良好。全村213亩土地平均亩产玉米630公斤,灵芝300公斤,实现纯利润1.2万元。
李朝泉直言,目前增收方式还较为单一,需要探索更多的办法。
新闻推荐
本报讯(朱吉胜记者张良娟)10月22日至25日,“喜迎十八大送文化进新村”文艺演出活动在宣汉县连演4场。一支由宣汉县文化馆特派的文艺小分队,用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为当地村民奉上一盘文化大餐。在乡村...
宣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