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万源市结合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对症闲置资源多、农村劳动力少、产业发展风险高等难点,积极探索推行“村集体+”的产业发展模式,聚力打造“变废为宝”“互利双赢”“产业红利”三张名片,不断发展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全面消除贫困村经济“空壳”现象,大力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盘活闲置资源 统管村集体资产
“16口山坪塘出租给村民搞水产养殖,村集体收取租金,一年下来村集体收入8000元。”据该市玉带乡下启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安强介绍,2017年,该村修复村集体山坪塘16口,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议定,将这些山坪塘以公开竞价的方式,出租给村民发展养殖业,村集体则收取租金,实现村民和村集体共同发展。
在魏家乡石坝村,2017年驻村工作组向石坝村捐资10万元,新建了流水鱼塘。随后,村里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打造集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综合工程,投资方承租后,村集体每年收取租金2万元。
据了解,万源市各贫困村秉持“变废为宝”的理念,充分利用集体统管的荒地、林场等闲置资源,以出租、入股等方式转让给个人或企业,从中获得租金和红利,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整合改造村集体潜在资源,把山坪塘整治工程及交通、仓库集中地建设工程等作为村集体经济收益的“招商银行”,由村集体出资建设,完工后进行转租,与租赁方签订有偿服务或保底分红协议,获得村集体收入。同时,该市还将农户的闲置资产进行盘活,租赁农户自愿转让的撂荒地、闲置地,实施土地整理后,转包给村民发展种养殖业,从中收取管理费作为村集体收入。
建立服务组织
实现互利双赢
“现在村里搞易地扶贫搬迁,需要大量的劳力,参加村里的施工队活路多,挣钱也快。”万源市曾家乡龙泉村贫困户周昌燕笑着说,2017年,她一边照看孩子,一边在家就近务工,挣了6000多元。
目前,年轻人大都选择外出务工,贫困村搞建修的最大困难就是严重缺乏劳动力。针对此种现象,龙泉村想出了一个“妙招”:组织农村工匠及有劳动能力的本地村民成立村劳务施工队,在本村内外承揽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中的劳务用工,村集体按一定比例在劳务承包费用总额中抽取管理费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村民也可就近务工增收致富。
除建立村劳务施工队外,该市还成立村级农产品收购中心,采取“线下体验、线上订购”实体网购相结合的“互联网+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在淘宝网上开设淘宝店,将村民生产的蜂蜜、土鸡蛋等农副产品,由村集体按市场价收购,经过包装后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在实体店和淘宝网上销售,作为村集体经济收益。成立对外承接农业订单小分队,为群众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村集体负责联系、协调、促销各类农产品,按照一定比例向经销商提取有偿服务费增加村集体收入。
整合多方资金
创新产业模式
“购买1桶种蜂大概需要600元,而贫困群众资金缺乏,又怕承担风险,所以村集体就出面了。”万源市河口镇土龙村党支部书记王斌说,2017年4月,村里整合产业扶贫资金购入中蜂种蜂50桶,困难群众则可免费认养。每认养1桶蜂群,农户年终时只需上交1公斤蜂蜜即可,而上交的部分则由村集体统一销售作为村集体收入。如此一来,困难群众实现了“零风险”产业发展模式,村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壮大。
2017年,该市整合农牧、扶贫、林业等部门项目资源,将水、电、路等方面的项目资金和党建帮扶、产业发展及扶贫资金、社会资金等各类资金与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捆绑实施,通过“村集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增加贫困村集体和群众的收入。采取“村集体+企业”模式,通过注资大户发展产业,村集体与企业签订合同,利用村产业扶持基金,向企业注资,企业按月定额向村集体分红;采取“村集体+农户“模式,围绕特色产业,集体联合农户参股开发建设特色农产品种植或养殖基地,然后通过发包的方式,增加村集体的发包经营收入,全年建成“黑鸡繁育基地”“中蜂种蜂培育基地”“猕猴桃特色种植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50余个;采取“公司+村集体+专合社+农户模式,兴办农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全年建立此类专业合作社130余个,合作社由村集体出资、村民出力,村集体以“集体股”形式参与入股分红,以获取稳定可持续的收入。
(蒋德敏)
新闻推荐
叶多刚为务工村民兑现工资不足千人的万源市新店乡涌泉村,因受自然条件、思想观念、交通状况等多种因素制约,曾经各项事业都在“落后榜”里。2015年9月,万源市司法局委派叶多刚担任该村第一书记。扎...
万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万源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