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新闻 万源新闻 宣汉新闻 开江新闻 大竹新闻 渠县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达州市 > 万源新闻 > 正文

拐杖老师 33年坚守深山村小

来源:达州晚报 2014-06-20 14:20   https://www.yybnet.net/

崎岖盘旋的山路深处,万源市曾家乡龙泉村小学,记者在教室外看到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师正在给孩子们上课,他左手拄着拐杖,右手在黑板上不停地写着。他已经在这大山深处坚守了33个春秋,当过代课教师,做过民办教师。

瘦弱的身体,斑白的两鬓,额头堆满皱纹,两手长满老茧,一身旧棉袄,要不是在教室与向友明相识,还真不敢相信他是一位老师,事实上,他为了大山深处的孩子,已经坚守了很久很久……

“进入学校就拼命地干!”

从代课到民办 他成为“普九标兵”

1977年高中毕业后,向友明回到家乡万源市曾家乡龙泉村小做了一名代课教师。

地处海拨1600多米高寒山区的龙泉村小,当时既不通路,又不通电,条件十分艰苦,二百多名学生的学校却没有一名正式教师。看着孩子们无助的眼神和渴求的目光,向友明暗暗发誓:一定要成为这里最优秀的教师,一定要改变学校落后的面貌。

函授文凭、钻研教法、请教同事,向友明开始不断提升自己。当时还是小青年的他,凭着一股大山人的拼劲和毅力,几年下来,向友明不仅拿到了中师毕业证书,还迅速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一直承担六年级教学重担,班里18名学生17名考入区重点中学。他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这些都是对向友明工作的最好肯定。由于工作出色,不久向友明顺利转为民办教师。

上世纪九十年代,“普九”的春风吹进了大巴山。向友明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机遇,下决心让学校条件得到彻底改变。找中心校、请求乡党委政府、发动村民,总之,为了改造龙泉村小,他使出了全部招术,为此向友明四处奔波,自己也记不清下了多少趟山,跑了多少路,磨了多少嘴皮子。

平整地基、搬运沙石、砌墙盖房,修建学校时,向友明又总是冲在最前面带领大家干。为了缩短建设工期,他干脆把家搬到了学校,晚上守材料,白天监督工程质量。提起那段日子,无论是老师还是村民,无不敬佩地说:“向友明是拼了命地干啊!”很快,三间崭新瓦房终于替代了破旧的土墙房,孩子们终于可以安心在教室里上课。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修好的新教室渐渐变旧了。向友明又当起了搬运工、粉刷匠,硬是靠着肩挑背扛,从10多公里外的中心校背回石灰,抹在教室墙上,从三公里外的农户家搬来瓦片,添在教室房顶上,为了做个像样的自然实验柜,向友明把自己家中的木板捐了出来……

在向友明的苦心经营下,龙泉村小学的发展越来越好。“普九”验收中,该校“五率”率先全部达标,向友明因此被评为“普九标兵”,他也成了名符其实的村小校长。

“把孩子交给向老师,我们很放心!”

被清退后 他再次成为代课教师

尽管向友明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优秀教师,但命运总是无情地捉弄人。2000年,在规范教师队伍时,身为民办教师又有着23年工龄的向友明未能幸免,被无情地清退出局。对此,向友明并没有抱怨,他说这就是命运的安排。

向友明早已把自己一手经营出来的龙泉村小当做他的家,他舍不得离开这个家,更舍不得孩子们。被清退后的向友明毅然选择了留下,重新成为村小的一名代课教师。知道自己已不可能成为一名正式教师,向友明执意把正在读卫校的女儿“请”了回来,让她考师范帮助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

“向老师,你好傻哟,你还坚持做个穷教书匠为啥呀?”不知有多少人问过向友明,有人是关心,也有人是嘲笑。

“这大山深处没有年轻的老师愿意进来,这里的孩子需要老师啊!我们一家人真舍不得这群娃娃。”向友明告诉记者,如果这所学校撤并,周边的孩子要到几十公里外的另一所村小去读书,要翻几座山头,如果那样的话,这些孩子很可怜啊!面对向友明简单而质朴想法,乡亲们越发敬重他。

随着乡亲外出打工,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留守儿童也随之出现。辍学的孩子多了,调皮的孩子多了……

别看向友明一个大男人,做学生思想工作他却一点也不含糊。谈心、交心、生活、学习,向友明关心关爱着孩子们的点点滴滴。每当新学期来临时,向友明总会提前“上班”,挨家挨户做学生家长工作,一个一个辅导孩子作业。师爱、父爱和友爱,在向友明的精心呵护下,一个个“调皮蛋”变成“乖孩子”,“后进生”变成“双优生”。看着日益进步的孩子们,家长们乐开了怀,说:“把孩子交给向老师,我们放心啊!”

看着那些困难家庭的孩子,收入微薄的向友明总是省吃俭用,想着法子尽力帮助他们。帮学生垫学费、垫保险、垫药费,给学生买学习用品、买衣物、买午餐,在向友明看来,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只要孩子们能安心上学,他就觉得值了。前前后后向友明帮助过50多名孩子,捐款捐物8000多元。可谁又知道,向友明一家五口,上有年迈的母亲,下有读书的女儿,身边还有多病的妻子,所有生活开支都来自他那少得可怜的代课费。

“向爷爷,我们好想你!”

53岁时 他第三次站上讲台

坚守村小大半辈子的向友明,却在2008年突然离开了学校,年近50的他转而涌入滚滚打工洪流。只有乡亲们最清楚,若不是巨大的经济压力,向友明是绝不会抛下他深爱的职业和孩子们的。

在外打工期间,向友明仍旧十分牵挂着学校的事情,当听说他离开以后,学校就再也没有固定的老师,而是一学期派一名教师到龙泉村小轮流支教,学校从此日益萧条,只剩下几名孩子时,向友明的心在滴血,他不忍看着孩子们遭罪,也不忍看着学校没落。2012年,53岁的向友明第三次回到了他熟悉而又陌生的讲台。

“向爷爷回来了!向爷爷回来了!”听说向友明又要教书了,孩子们奔走相告。慢慢地,孩子们又回到了向友明身边,学生人数由原来几名增加到了26人,学校又重现了生机与活力。唯一遗憾的是,原来的同事们早已离开了龙泉村小,只剩下向友明一人孤零零地坚守在大山顶上这座村小里。向友明不仅承担起了一二年级和幼儿班三级复式班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负责给孩子们做午饭,放学后他又主动对学校进行修修补补,整天没日没夜地忙碌着。

向友明肩上扛起的是一副身体和年龄都完全无法承受的重担。过度的操劳让本就瘦弱的向友明落下了一身的病。经医院检查,长年操劳的他患有严重的胃病、哮喘、椎间盘骨质增生,特别是椎间盘剧烈疼痛常常让他直不起身子,走路也十分困难。可是为了孩子,向友明选择了坚持,累了,他就趴一会儿,疼了,他就吃两粒止疼药,实在不行了,他就用凳子顶住椎间盘……直到今年2月的一天,向友明病倒在讲台上。

在病房里,向友明一直惦记着学校的孩子们,他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孩子们怎么样了,有没有人给他们上课?”

从医院出来,向友明仅仅在家里呆了三天,不顾家人的再三劝阻,更顾不上正在痊愈的伤口,他又急切地回到了讲台上。和以往不同,这一次向友明手里多了一根拐杖,兜里多了几盒药片。

“向爷爷,你身体好些了吗?”“向爷爷,我们好想您哦!”听着孩子们声声甜蜜的问候,向友明身体疼痛全都一扫而去。

记者离开龙泉村小时,向友明正在教室忙碌,余晖中,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在静谧的山乡显得格外清脆嘹亮。

(陈本强 本报记者 谢建荣)

新闻推荐

万源查获涉黄案20件 13家发廊关门停业

本报讯每当夜幕降临,在昏暗的灯光下,万源市太平镇“万白路”就聚集了无数的站街女。近日,万源市公安局治安大队、特巡警大队、东城派出所等多警种协作,对该路段涉黄场所“窝点”进行了集中整治。整治...

万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万源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 拐杖老师 33年坚守深山村小)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