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文润/文 万燕明/图
有着三百多年历史底蕴的安仁板凳龙
源远流长的中华民俗文化中,民间的各种龙艺龙舞,种类繁多,各有特色。在川东达州则以安仁板凳龙、渠县火龙最为著名,安仁板凳龙与安仁话、安仁柚一起被誉为“安仁三绝”,被称为地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作为一种以板凳为道具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安仁板凳龙工艺上就地取材,憨态可掬,它以四条腿的板凳为基础,象征四季平安;采用农村常用的稻草、玉米壳、高粱、小麦秸秆、苎麻五种农作物,寓意五谷丰登;用竹篾条作骨架,做成龙头、龙身、龙尾等,再用晒干的玉米壳扎成龙须、龙鳞,用稻草捆扎成龙身,用苎麻丝固定。制作工艺水平不断完善。
安仁板凳龙以数条板凳组合构成一条长龙,合着鼓点舞出各种花样,伴以鼓、锣、钹,包锣、腕锣、马锣等民间乐器演奏。板凳龙从过去的春祭秋酬、祈求风调雨顺,到后来逢年过节等节会上的表演,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祝愿。2020年12月, 安仁板凳龙入选我国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攀枝花市俚濮彝族板凳龙
(周乐天 轩视界)
安仁三绝
安仁话、安仁柚、板凳龙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里,各地的民间龙种类繁多,各有特色。在川东达州,则以安仁板凳龙、渠县火龙最为著名。板凳龙与安仁话、安仁柚一起被誉为“安仁三绝”,史学界称为地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安仁板凳龙被达州人称为“草把龙”,作为一种质朴的民间龙,过去逢年过节,它总以亲近土地的姿态行游在乡村的田埂院坝,活泼快乐,在漫长的岁月里凝聚着浓浓的乡愁,正如达州板凳龙的非物质遗产传承人谭显均所说,安仁板凳龙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由湖南籍移民引入的,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位于达州市达川区东南部的安仁乡,东邻开江县新宁镇,南连达川区葫芦乡,西与麻柳镇接壤,北与檀木镇相依。谭姓是安仁乡第一大姓。据《谭氏族谱》记载,清康熙年间,谭家子孙相继移民入川,落业于四川省夔州府、开县、新宁县等地,谭氏后裔谭廷学于康熙三十六(1697)年迁徙入川后,在达州明月乡四保十九甲大落槽麻子坝,搭建茅草棚定居;谭兴伦移居达县明月乡四保十九甲地名廖家沟居住,随后谭氏其他仕字辈、世字辈、兴字辈、仁字辈子弟“共计男妇二三百余口先后徙川”,落业达州,拓荒垦地,安身立命,生活至今。
身为安仁乡板凳龙第九代传人,今年63岁的谭显均,看起来身体健康,他一边做着家里的闲活,一边对我说:他自幼接触板凳龙,7岁开始耍龙,9岁正式拜师,26岁开始在板凳龙制作、配器、服饰上下功夫,除了龙艺,他还谙熟木工技艺。看来,当地村民称为“老爷子”的这个朴实而倔强的川东农民,生命已与板凳龙融合一起。
为了“板凳龙”的血脉相传,他曾一度孤军奋战,甚至连家人都不理解,时常坐“冷板凳”,因为这种事既不会给家里带来多大收入,还要付出相当的时间。他说,有一年过年,因自己忙于龙舞的事,家人对他显得相当冷淡,为此,老谭沉默地表示“抵抗”,走出家门,任凭家人四处寻找呼喊,就是一声不吭,避而不应。时过境迁,最终,老谭以他对板凳龙的不懈追求,他的固执与倔犟还是羸得了家人和亲戚们的理解与支持。
同时,当地政府文化部门对他的热情支持和经济援助,也让他有了底气,增加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后来,相濡以沫多年的老伴也报以微笑,开心面对,理解支持,并在板凳龙的制作上成为了老谭的得力助手。现在的老谭已不是孤军作战,正如他所说,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板凳龙也要一直作下去。
合艺而制
在传统中创新改良
达州板凳龙以四条腿的板凳为基础,象征四季平安;采用农村常用的稻草、玉米壳、高粱、小麦秸秆、苎麻五种农作物,寓意五谷丰登;通常用竹篾条作骨架,包括龙头、龙身、龙尾等,再用晒干的玉米壳扎成龙须、龙鳞,用稻草捆扎成龙身,用苎麻丝固定。制作工艺上便算完成了。
老谭文化不高,却是一个爱动脑筋的人。以前,安仁板凳龙就地取材,工艺原始简单,形状古朴怪异,似龙非龙,如狮非狮,憨态可掬,纯为本色,不加任何色彩修饰,虽然质朴,但舞台表演效果不强。要让乡民们喜闻乐见,看起来好看,于是老谭也与时俱进,在板凳龙的制作工艺进行了创新和改良,规范了尺寸、统一了形象,加入了彩绘手法,在龙的稻草、玉米壳上面涂绘红、黄、绿等颜色,显得更加光彩靓丽了。
沉默寡言的老谭一说起板凳龙,就眉飞色舞,他一边展示他制作的板凳龙,一边对我说:板凳龙最重要的是它的眼睛,要让眼睛传神,这条龙才能活起来的。他老伴也在旁边说,老爷子在家制作板凳龙时恭敬虔诚,专注投入,付出了辛苦的汗水,才有了后来不一般的手艺。执著和艰辛,老谭在这里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2018年8月,谭显均制作的板凳龙入选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实属来之不易。
在安仁乡从事文化传承几十年,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谈起板凳龙,老谭就会来精神,目光炯炯,津津乐道。他还说,过去祖训规定板凳龙传男不传女,制作表演都是男人,现在时代变了,女人也行了,特别是在制作技艺上,妇女更是半边天,她老伴就是一个例子。我亦同然,岁月变迁,板凳龙流传不息,表演形式也日益丰富,表演主题也由过去的春祭秋酬、祈求风调雨顺,转变为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祝愿。
应时而舞
踩着时代和生活的鼓点
耍板凳龙舞要耍出气势。老谭说。安仁板凳龙少则3人,即一条板凳龙3个人舞,表演时前面二人各执一条板凳腿,后面一人双手执板凳两条腿;多则十几二十人,甚至上百人,最前面的领舞者光着上半身,手执“龙宝”,踩着鼓点,在前开路。人多有气势。
鼓点是演出的指挥,掌控着节奏,也是板凳龙表演的难点,关系到成败关键。每一次演出,老谭都要一遍一遍地检查,组织调度,看准备好没有,有时还手把手地指点纠正。一切就绪,他自已执槌击鼓,一唱众合,鼓点带动节奏,“气场”就有了。老谭一边说一边给我击鼓示范。至于曲调谱子,老谭说,“以前向师傅学习,没有乐谱,口口相传,全凭记忆。”其实这也是很多民间曲艺的特点,口授心传,全靠传承人自己把握。
这样,在鼓点的带动下,数条板凳龙聚合成一条长龙,合着鼓点节奏,舞出各种花样:追、赶、跑、跳、翻、滚、蹿、爬等。表演者在奔跑中一边翻滚跳跃,一边舞动手中的板凳龙,不断变换队形和姿势,舞出“龙戏水”、“龙窜珠”、“龙抢宝”、“龙配凤”、“龙翻腾”、“跳龙门”、“闹龙宫”、“龙出海”、“归龙巢”等姿势,伴以鼓、锣、钹,包锣、腕锣、马锣等民间乐器演奏。鼓乐喧天,欢歌雀跃,一派喜庆祥和的欢乐景象。
1984年,老谭率领安仁板凳龙演出队,应邀在当时的达县人民政府举办的春节团拜会上表演,首次加入“龙嘴喷火”这一表演形式,大获好评,并获得一等奖;1992年他们在麻柳区参加达县“三民”(民歌民舞民乐)调演,获得三等奖,节目在四川省春晚节目隆重推出,引起了广泛关注;2006年参加达州市首届旅游开发大会开幕式,获银奖;2007年5月,参加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展演,同年,安仁板凳龙列入四川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月,安仁板凳龙传承人谭显均参加湖南省连源市春节联欢晚会,这是300多年前“湖广填四川”后的后裔代表首次回老家上春晚;2020年12月, 安仁板凳龙入选我国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未来可期
百年乡愁祈新愿
逢年过节,老谭和他的板凳龙演出队都不会缺席。村民们平时忙于农耕劳作,但只要老谭号令,他们便会聚集在一起。这个时候的谭显均不再是平时那个少言寡语的老爷子,他精神抖擞,神情凛然,仿佛变成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从演出的组织协调到服装道具、乐曲的编排甚至出演者的服装,他都会关注,一点不马虎。
按老规矩,老谭和他的板凳龙队演出前要燃香祈祷,然后整装待发。当东南西北的四方高坡点燃了篝火,老谭便带领板凳龙演出队在广场里翻滚爬打,龙腾虎跃,鼓乐喧天,高潮之时,旁边的村民也热情地加入,人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欢歌达旦,尽兴而归。
有那么一些时间,当演出结束后,人去台空,伫立在空旷的广场上,面对遍地的爆竹碎屑,老谭会沉默地遥想,似乎在追忆当年先祖们从湖南迁徙来川的情景。百年乡愁总时不时在心中缭绕,浇之不息。
让老谭宽慰的是,经他多年悉心培养调教的儿子谭周瑜、徒弟谭浩强,作为板凳龙的下一代传承人,技艺也日臻成熟,能够拿到台面上了。安仁板凳龙后继有人,就这样传承下去。
一辈子生活在安仁乡村的谭显均,在其从艺经历中陶铸了他的丰满人生。他以“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为家训,教育谭家子孙,倡导与人为善,友爱和平的做人原则。他还有一个藏在内心的心愿:作为湖广移民的后裔,他想在有生之年让海峡对岸的骨肉同胞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安仁板凳龙表演,领略同根同源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板凳龙游走乡野田间
在成都国际非遗节会上的安仁板凳龙表演
新闻推荐
虞公渡码头儿时,我曾在三汇镇正河街(俗称河街上)居住过十五年,经常听到在家对面的原工商联茶馆喝茶的长辈们,无数次谈起三汇古...
渠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渠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