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公渡码头
儿时,我曾在三汇镇正河街(俗称河街上)居住过十五年,经常听到在家对面的原工商联茶馆喝茶的长辈们,无数次谈起三汇古镇商贸繁荣的辉煌岁月,家乡的“三江六码头”这句话自幼在脑海中留下极其深刻印象。
1977年参工到达州,离开家乡已44年。2016年秋退休后的闲暇之余,在与老乡、同学聊天时,三汇古镇历史上的名人轶事、过往旧事、风土人情、历史典故,都是我们聊天的热门话题,对“三江六码头”更是念念不忘。对于“三江”的认同,众口一词,并无异议。对“六码头”,究竟是哪六个码头则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为此,笔者查阅资料,走访并请教一些年长的三汇人,结合儿时的所见所闻,来说说“三江六码头”的过往旧事,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据民国版《渠县志》第27页转28页记载:“三汇,明,地为宕、巴、渠三水总汇,商务最盛,号小重庆。雍正八年设分县,以县丞补署,民国仍驻分知县”。三汇镇地处渠江源头,因独特的地理位置,水运优势极其明显,历来就是周边数县民众生产、生活物资集散、中转枢纽之地。由于水运繁忙,众多南来北往的船只在此停泊,故码头众多。三汇人常说的码头就有水码头、竹码头、纸码头、乌龟背码头、虞公渡码头、窑码头、下渡口码头、菜码头、粉码头、花码头、糖码头、鱼码头、木码头、薪码头、柴码头、炭码头、新码头、小石盘码头、铁码头等近二十个码头。众多的码头中,究竟哪六个码头才属于三汇古镇历史上的“六码头”呢?不妨先依这些码头位置的排列顺序说起。
水码头:水码头起于玉泉庵下方石磐(解放后的原汽车轮渡码头),止于虞公渡渡口码头。民国时期以及解放后的一段时间,曾是三汇镇上正河街、白布市街、蓝布市街、杂货街、纸市街、大井街、后街民众生活饮用水的主要取水处。也是装运自贡盐巴由合川走渠江到三汇的盐巴船,巴河、州河到三汇的粮食,棉花船停泊起载(起载、过载、装载均为旧时船工术语。起载意指把装运的货物搬运上岸,过载又叫过档,意指把装运的货物从这只船上转到另一只船上,装载意指把岸上的货物搬运上船)转运至周边数县的主要码头,三汇及周边地区所产青麻,桐油也在水码头装载运往合川、重庆等地。
纸码头:纸码头在水码头。胡宝山等地造纸作坊生产的各类纸张、纸筋大宗交易在此买卖和转运,其中祭祀用的黄表纸量大且极为畅销。民国时期,曾是三汇镇上最大且闻名渠江的“炳顺恒”商号,清末就是在石磐上搭建寮叶竹棚房,以经营纸张生意起家的。
竹码头:竹码头也在水码头。历史上三汇镇上的寮叶竹棚房很多,以解放初的统计资料为例,三汇镇上公私各种房屋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其中寮叶竹棚房有8万多平方米,占总三分之一强。加上往来三汇镇的大量木船所用的竹雨棚,故毛竹、寮叶需求量较大,由此形成一种产业,一批靠制作居民搭建寮叶竹棚住房所用寮叶竹棚,木船所用竹雨棚为营生的打棚匠,并在现在的水码头街下石磐上形成一定规模的一条街,三汇人称“棚匠街”。大批量装运毛竹和寮叶的木船较少,虽有竹码头一说,但实际使用率不高。毛竹和寮叶大多由民众肩挑背扛到粉梯子与糖码头之间的毛竹市场交易,故也有三汇人称那段河岸为竹码头。
乌龟背码头:乌龟背码头逢枯水季节露出一小石磐,因形似乌龟背而得名,其具体位置紧靠虞公渡码头。解放前后是来往巴河方向的短途揽载船码头,大多是吨位较小的木船,且因货物零星故船只数量有限,实则也是水码头的一部分。
很多三汇人把纸码头、竹码头、乌龟背码头归纳为是水码头的一部分,笔者也认同这种观点。
由此可见水码头虽名为水码头,但取水处也仅仅是在河面上支一块跳板,方便民众挑水而已,只占整个水码头很小一段河岸,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整段河岸实则都是在停泊南来北往的各式大小木船,在此装载缷货物,是名副其实的货运码头。
虞公渡码头:据民国版《渠县志》第43页记载,“虞公渡,县北九十里在石盘与北坝之间,清嘉庆中,分县虞廷干筹资成立”。是三汇民众从石盘至北坝的专用客运码头。
窑码头:窑码头就是三汇人说的屙屎岩码头。民国时期三汇地区的土陶作坊和解放后的渠县窑罐厂、三汇窑罐厂生产的土陶制品,坛、钵、缸、罐、碗等均在窑码头起载。紧靠屙屎岩码头的石磐上,各种土陶用品堆积如山,也是三汇地区土陶用品主要交易场地之一。听年长的人说,旧时三汇镇上搬运窑货时,有一不成文规矩,晴天挑窑货时打烂窑货不赔钱,下雨天挑窑货打烂窑货要赔钱,其理由是晴天打烂窑货,属于不小心非有意造成,而下雨天本就应该小心谨慎,打烂窑货则有故意之嫌。
以上六个码头均在正河门(向阳门)下属巴河段的石磐上。说完巴河段的码头,再说说属渠江段的码头。
下渡口码头:据民国版《渠县志》43页记载:“下渡口,县北九十里,在虞公渡之下故名”。下渡口码头就是三汇人常说的沙塆河边菜码头,属客货共用码头。除民众过河渡水来往来号房码头、南垭嘴码头外,来往州河的揽载船,装载土特产、中药材、农副产品的巴河、州河下行木船,从重庆经合川进入渠江到三汇的装载日用工业品(洋货)、煤油(洋油)、布匹(洋布)大多木船在此起载、过载转运至周边数县。
粉码头:粉码头在菜码头下水方不到50米距离,是当年三汇地区芡粉、粉条的交易场地,故名粉梯子,笔者拙见应属菜码头的一部分。
花码头:花码头在粉梯子之下,现停车场入口处。码头极小也很狭窄,宽度约3米,不到粉码头的一半宽,是当年装运三汇周边糖坊生产的红糖木船停泊码头,所以三汇人又称花码头为糖码头,也是三汇的红糖交易市场。大宗红糖交易时间短、季节性很强,平常则每逢三、六、九场期有零星摊贩出卖红糖方便民众购买。
鱼码头:在原三汇镇政府下面河边,是当年打鱼的渔民出卖河鱼的交易市场,鱼码头下河的石阶步数是三汇众多码头中较多的,仅次于薪码头。
木码头:据秦隧隆老师介绍,民国时期,通过放筏子运输到三汇的木材,在两个堆放地销售,一是水码头上面河边,二是在紫云宫(王爷庙,下同)下面的石磐上,解散木筏就地销售。解放后木材站则是在糖码头与鱼码头之间的河岸堆放和销售木材,因此也就有这三段河岸段被称为木码头一说。
薪码头:薪码头位于铜匠街河边,是装载木柴、煤炭的木船停泊的码头。也是民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木柴、煤炭的交易市场。三汇人说的柴码头、炭码头应该是统称薪码头。
新码头:新码头位于解放前的“四知门第”,解放后的三汇镇幸福院旁河边,大多停泊等待到水码头、菜码头装缷货物的船只,时称排轮子。据年长的三汇人说此码头是上世纪20年代末,杨鹏升因母亲病故,在三汇镇上守孝期间,倡导民众修建三汇镇上的河堤时兴建,因在众多码头中是民国时期新建的,故称新码头。
小石盘码头:小石盘码头位于紫云宫(王爷庙)下,是民众到汇南大石坝方向的渡口码头,也是到渠江九爷塆(九窑湾)、土溪等地的短途揽载船码头。
铁码头:铁码头有老铁码头、新铁码头之分。老铁码头位于小石盘渡口码头下水方,三汇人称鼎罐厂河边。起源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前后,是停泊运输木炭、生铁、铁锅、铁鼎罐、铁铧、土钢等冶炼,铸造原材料和成品的专用码头。新铁码头的兴起约是在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广安人夏子明来三汇,在三汇镇巴河段对岸北坝,兴建创办三益火柴厂前后,有部分锅罐铸造作坊在北坝开办,时间晚于三汇镇上的老铁码头约100年。
笔者认为,三汇古镇历史上的六码头,应该是历经明末清初改朝换代战乱之后,清代“湖广填川”移民不断来到三汇,随着居民增多,经济逐渐恢复元气,市场繁荣才形成的。
综上所述,三汇古镇历史的“三江六码头”中的六个码头,如依历史年代,规模大小,人货流通量,繁忙程度来划分,笔者拙见当数石磐上的水码头,虞公渡码头,沙塆河边的菜码头,原镇政府河边的鱼码头,铜匠街河边的薪码头,鼎罐河边的老铁码头。
□邓坤
新闻推荐
本报讯(广安区记者站张国盛)10月18日,在S205线广(安)花(桥)路悦来段建设现场,工人机械齐上阵,正忙着铺筑第二层沥青路面。项目现场...
渠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渠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