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退休至今,8年时间,周明奎和他的攀渠民间文艺团在渠城以及乡下,不讲报酬、不辞辛劳,自费30余万元,爱心义演300余场。“送文化也是送温暖,艺术团让空巢老人老有所乐。让大家远离赌博等不良习惯,我觉得很值。”这是周明奎当初自建艺术团的目的。
自建艺术团 花费数十万
近日,在渠县,记者见到了周明奎,年过七旬的他虽然头发花白,但梳理得一丝不苟,整个人显得神采奕奕。身着黑色T恤的他唱起了平日表演的民歌,歌声铿锵有力,韵味十足。
1946年出生的周明奎是渠县临巴观音村人,退休前在攀枝花工作。他自小喜爱文艺,唱歌、演小品等都会。工作后,只要有文艺汇演,他都会参加,自编自导节目,自建队伍,甚至自己上台演出。一来二去,他成了单位里小有名气的“明星”,凡是单位有重大演出,都会请他出马组织。因在工作中表现突出,2000年4月,他获得了“四川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退休后,他和爱人回到渠县。周明奎接触到很多空巢老人,“大家平时没事干,就聚在一起搓麻将打扑克。久坐不动容易引发老年疾病。”
2012年,在一次渠县老年协会晚霞文艺团的演出中,周明奎结识了团长唐达良。谈及渠县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有20余万时,两人都觉得给这些空巢老人送文化是一件非常温暖的事。“我当时就想组建一个文艺团,利用周末下午在广场开展文艺演出。”有人说,退休了就好比车到码头船到岸,总算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可周明奎并不这样认为,“党和政府培养了我,退休后我也要积极宣传正能量,继续发挥一个老党员的余热。”
周明奎回到渠县后,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他创办艺术团夯实了基础。“有会唱歌、跳舞、表演小品、二胡、笛子、电子琴等方面的朋友,大家一致支持创办艺术团。”为了提高唱歌和表演水平,周明奎虚心向唐达良请教。
在晚霞团的帮助下,渠县老协攀渠民间文艺团应运而生,周明奎担任团长,团员有40余人。为了给艺术团添置音响、灯光、凳子等设备,周明奎先后花费了近10万元。光灯具、音响就配置了两套,亲朋好友自愿入团,义务演出。艺术团常设性节目有舞蹈、小品、民歌、电子琴表演等。
只要观众喜欢 就一直演下去
2012年,“渠县老协攀渠民间文艺团”成了渠县老年协会下的正规军。团员们斗志昂扬,第一次正式演出安排在当年端午节的前一天。
“7米长、4米宽、60公分高的舞台,表演舞台当天上午搭好的。我们的演出安排在周六周日下午3时至5时左右。”周明奎说,第一次演出买了200个凳子,完全不够坐,很多老人带着孙子,站在旁边看,当天观众近1000人,演出后获得雷鸣般的掌声。
每次敲定演出后,周明奎和团友都要提前半天去布置场地,演出期间四五十号人的茶水、餐费都由周明奎提供。“去趟乡下,车费、餐费加起来有时要两三千元。”周明奎说,从开始表演到现在,8年时间,他自掏腰包30余万元,举办文艺演出和歌咏会共300余场,受益群众有20余万人。
为了演出,周明奎和他的团员常常冒严寒、顶酷暑。“特别是夏天,一天下来,每个人的衣服湿透,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周明奎说。每到一地,周明奎就从司机角色转变成工作人员,指挥团员连接音响设备,安排好节目。忙完这些,他又客串主持人,宣布当天的节目内容。之后,他穿上演出服,化身为歌手,唱着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
最快乐的事,莫过于演出得到观众认可。为了让节目常演常新,周明奎经常自费从外地请来东北二人转、川剧变脸、快板、舞蹈等演员到渠县演出。
周明奎建立的攀渠民间文艺团受到了大家由衷认可。“大家喜欢我们的演出,就是我最大的成就!”周明奎说。
□本报记者 田乙斯
新闻推荐
农民喜摘黄花。简朝龙摄农报眼□本报记者周金泉渠县是久负盛名的“中国黄花之乡”,黄花产业现今发展如何?适值渠县黄花...
渠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渠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