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30余年,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今年70岁的杨忠栋是渠县安乐人,退休后和老伴居住在达州市高级中学来凤分校50余平方米的房子里,屋内所有装潢全是老人自己精雕细琢而成,私人影院、欧式拱形门、串珠式门帘……房子虽然紧凑,但老两口过得很幸福。
谈起过往的岁月,老人感慨万千。从粮票、布票统购统销、按月和人头供给到如今餐馆遍地开花,从煤油灯时代进入白炽灯时代,从两轮“洋马儿”(自行车)王国步入四轮马路上疾驰的汽车时代……从杨忠栋的经历,可以清晰地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达州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从火光到白光
“家里没得洋油(煤油)了,给我打点洋油。”杨忠栋告诉记者,他小的时候,街上是没有路灯的。一到晚上,外面漆黑一片,每家每户都靠着一盏洋油灯照亮整个屋子。在学校,每到上夜自习的时间,教室里四处散发出洋油灯的气息。
“电灯是我10多岁才有的,大家都当那玩意儿是稀罕物。由于电费特别贵,老百姓用得特别少,若是哪家哪户散发出耀眼的光芒,邻里就会围上前去看几眼‘稀奇’。”杨忠栋告诉记者,1970年前后,电扇等电器设备才渐渐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
“到了夏季傍晚时,大家就会成群结队到街上歇歇凉、拉拉家常,摆摆自家的新鲜事儿。”杨忠栋回忆,那时候连电风扇都没有,更别说空调了,街道上也没有公路和路灯。夏日里,邻里乡亲就端上自家板凳到树下乘凉。
“街上的路灯就像葡萄一样,太漂亮了。”提起这些年的变化,杨忠栋竖起大拇指,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意。
从黑白到彩色
“都站好了,我数三二一就开始拍了。”“三二一,茄子!”大家伙儿簇拥在大型立式照相机面前,笑得像花儿一样,杨忠栋为大家拍下了一张黑白照。
据杨忠栋回忆,从教书开始,他就爱上了摄影。上世纪70年代,相机还是个稀罕物,谁家有一个都想借来玩一会儿。1972年,他从通川区二小任教开始到最后到来凤分校工作,一直担任学校的“影像资料员”。80年代末,数码相机“横空出世”,爱好摄影的他忍不住用攒了几年的私房钱买了人生中第一台海鸥牌单反相机。
“我想把每一个精彩的瞬间都留住。”2009年,杨忠栋退休后,配备了最新款的SONY7RM2微单相机,开始了自己的照相生涯。2018年,他加入达州市摄协人文人像摄影专委会和生态摄影专委会,并多次参加由专委会组织的各种拍摄活动。
从自学到拿证
“医生要到生产队去,医生要到街道去。”1971年,杨忠栋参加了政府组织的“赤脚医生”培训。仅三个月,杨忠栋就学会了包扎、急救、妇科、中医、西医……多种综合课程。
1976年,杨忠栋萌生了攻克癌症的想法,由于许多医学典籍都是纯英文,杨忠栋决定从零开始,从最基础的“ABC”学起,学习英语。同年,他开始在达县师范学院(现四川文理学院)读夜校,每晚坚持学习2个小时(7点-9点),学习半年后,又到达县地区电大工作站(现达州广播电视大学)进修了一年半。
两年后,杨忠栋在英语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1978年,达县第七中学聘请他担任英语老师,一干就是30多年。但杨忠栋没有满足,1988年,他参加了自学考试,最终考入四川外语学院(现四川外国语大学),计划三年完成所有科目的学分,但他只用了一年半就完成了,获得四川外语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
“现在交通便利了,大半个中国我都走过。”2009年退休后,爱好摄影的杨忠栋到过三亚、亚龙湾、青岛、山东、河南、湖北等地旅游。最近,他正安排着“国庆”的出游计划呢。
□见习记者 桂丹倪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市政协委员就达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情况,先后赴渠县、达川区、通川区、开江县进行实地调研,详细听取并...
渠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渠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