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惠11岁入剧团时的练功照。
于淑惠70岁时在梨园坛茶社饰演《武家坡》王宝钏。
1987年,张爱萍接见赴京演出的达县专区京剧演员。
达州京剧形成于1937年。湖北荆州京剧福顺戏班过三峡,经万县、梁平来到当时的达县,并定居下来。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福顺班正式更名为达县京剧改进社。1951年川北行署组建京剧团抽调了许多演员到南充,达县京剧改进社留下的人员想尽各种办法找人来充实。人员有:原福顺班从业人员子弟,万县来的10余京剧票友,街道京剧爱好者等。年龄最大的40多岁,最小的只有七八岁,共计28人,继续京剧演出。1953年底,达县京剧改进社迁往渠县,更名为渠县京剧团。1957年更名为渠县国营京剧团,1959年,剧团搬迁回达县,成立达县专区京剧团。1964年,更名为达县专区农村京剧团,1971年更名为达县地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京剧队,1972年更名为达县地区京剧团,1993年更名为达川地区京剧团。
京剧团位于达城马蹄街与中心巷转角处,前址为工人俱乐部。上世纪80年代前马蹄街是一条由北向南顷斜的石板小巷,长230米,青瓦木板房相连。北端为十字路口:上后街、下后街与大北街、马蹄街交汇处;南端为大西街路口。马蹄街中段由中心巷穿行至鹅市巷。明清时期大西街路口原设有军事机关守备署(今通川区八小),饲养着衙门里的马匹,街内经常马蹄声不断,故名马蹄街。
京剧丰富了达城人的精神生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京剧团”看京剧成了达县人最流行、最热衷的一个活动。剧团的编排方式也以迎合观众的需求出发,一是演时节戏:端午节演《白蛇传》《屈原》;七夕演《牛郎织女》《天河配》;中秋节演《猴王游月宫》等。二是演连台戏:《狸猫换太子》《杨家将》《樊梨花》。三是演武打戏、神话戏:《西游记》《芭蕉扇》《闹龙宫》《封神榜》等。《狸猫换太子》讲述宋真宗时,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调换李宸妃所生婴儿,李宸妃随即被打入冷宫。宋真宗死后,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宸妃冤案并为其平冤,迎李妃还朝的故事。因故事脍炙人口,宣扬正义,深受市民欢迎,一连演了几个月,许多市民凌晨三四点就来到剧场外排队买票。
京剧演出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巡回在农村或其它市县。1954年到1966年,京剧团一年至少有七、八个月时间下乡演出。演员们不辞辛苦,背负行李,跋山涉水,个个肩挑道具,手提油灯,深夜穿行在荆棘丛生的大山中,有时迷路找不到方向,转了一个大圈,从起点出发又转回到起点。每一次演出十分辛苦,甚而一天上演三场,有时不卸装就这场赶那场。他们将达县、渠县所有区乡都走完,毫无怨言,以演出为快乐。
那个年代,达城京剧众口皆碑。达县地区举办的历届戏曲展演和比赛,均有剧目获奖。1986年、1987年、1991年到成都、北京参加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盗仙草》《武松打店》荣获多个奖项。1987年《盗仙草》在北京获得优秀表演奖,创造了达城京剧史上的辉煌,原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达州籍张爱萍将军闻讯接见达县专区京剧演员,以示祝贺。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戏曲低迷,达城京剧面临着生存的窘境。尽管有的人迫于无奈挥泪而别,但仍有人坚持留下。在达城京剧团名存实亡时,20多位京剧演员于2005年自发地组织起来,在滨河路租场地举办梨园坛茶社,不定期举办京剧演出,坚守京剧演出阵地。
京剧演员于淑惠就是这坚守京剧阵地20多位演员之一。于淑惠1943年生,父亲是湖南长沙人,抗战时随国军入川,在梁平县做空军地勤人员。于父酷爱京剧,是一个票友,经常请琴师在家吊嗓演唱,还不时地叫正怀着于淑惠的妻子坐在身旁听。
小淑惠天姿聪颖,生长在京剧票友之家,从小耳濡目染,咿呀学唱京剧,五六岁时,便能哼唱一些京剧唱段了。
1954年,11岁的小淑惠经街道推荐,考入渠县京剧团,随团学艺,边学边演,边演边学。主学青衣、花旦,有时兼演武旦。她的年龄最小,剧团年龄大的就是老师,琴师就是老师。小淑惠师无定师,全凭小孩的一张甜嘴,端茶递水跑得勤,全剧团的人都愿意教她。以前的京剧少有剧本,京剧学艺人员均是师父口传心授,学生全凭记忆,一代一代相传。小淑惠背下了很多戏剧的台词,入团不久便登台演出开锣戏《小放牛》《女起解》等。开锣戏指演出中的第一个剧目,也叫帽儿戏,等观众的戏。
小淑惠聪明伶俐,讨人喜欢,剧团指导员郭宪恺很为欣赏,认可是一个好京剧苗子。在渠县京剧团,郭指导不仅是领导也是知识分子,他大抓业务培训与业务演出,并大力提倡扫盲教育,对还没受过学堂教育的小淑惠,不时拿出剧本教读认字。
京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有演唱但不是歌剧,有对白但不是话剧,有舞蹈又不是舞剧,将不同门类的艺术综合在一起。京剧特别讲究唱、念、做、打“四功”表演艺术。这些功夫是练出来的,靠平时勤学苦练,一点一滴积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京剧素有“手、眼、身、发、步”之说。虽然“步”排后,旦角行当的首要功法却是“步”,另还得会腰腿功、毯子功、把子功等基本功。
这些基本功的演练,小淑惠还有一个小插曲。初入剧团,于以为学戏就是象与父亲一起演唱那样简单,却不知道剧团还有“四功”教学严格规定。天天清晨麻麻亮时,师父便吆喝着起床练功,弯腰压腿,翻滚跌仆、舞枪弄刀。学生演练有不符合要求时,师父会动之以“竹蔑”抽打。初始的练功,会有一个腰痛腿痛全身都痛的适应过程,特别是“推桌挤腰”的演练,犹如上刑具一样。刚入剧团的小淑惠叫苦不迭,在广安演出时便开了小差,私自开溜想跑回渠县。这可急坏了剧团的师父们,广安至渠县有七八十多里山路,一个小弱女孩身无分文,路不熟悉,若遭遇坏人,令人无法想象。幸好,剧团派出的人员在广安与渠县交界处的花桥乡追上了11岁的小淑惠。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今年已经76岁的于淑惠,演起戏来,手、眼、身、发、步,一招一式,还是那样俊美,令人眼馋羡慕,这得益于师父对她从小基本功的打磨。
1959年,渠县京剧团搬回达县,成立达县专区京剧团。17岁的余淑惠饰演的青衣、花旦日臻成熟。青衣是中国戏曲旦行的一种,亦称正旦,是旦角中最主要的角色,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念韵白,唱功繁重。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花旦,旦行中的一支,区别于正旦、武旦和老旦。多扮演热情、机智的女性。于淑惠演出人物有《武家坡》王宝钏、《红鸾喜》金玉奴、《状元媒》柴郡主、《追鱼》鲤鱼精、《红娘》红娘等。于淑惠饰演的正旦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嗓音圆润,唱腔婉转妩媚。表演的花旦清秀美丽、灵敏乖巧。
新闻推荐
本报讯“我看他眼神不对劲,脸色蜡黄,怀疑对方曾吸毒。”近日,一男子到渠县公安局李馥派出所办理户籍时,被观察细微的民警发现...
渠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渠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