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淡雅山水、意境深远;《虢国夫人游春图》唐朝贵妇雍容华贵、马蹄轻举缓步;《东篱赏菊图》一派山高水长,悠游闲适……这些颇具艺术感染力的图画是通过竹编演绎出来的。它们的创作者是拥有60多年竹编生涯的中国竹编字画创始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渠县工艺大师刘嘉峰。
刘氏竹编入选非遗名录
渠县有2300年的竹编历史,刘嘉峰祖上三代都是渠县竹编匠人。刘氏竹编精选优质慈竹为原料,有的以陶瓷为胎,依胎编织而成各种瓷胎竹编花器、茶具;有的以各种书法及绘画为题材,精心编织成各种竹编字画等竹编工艺品。“以竹作画",技艺精湛,各种图案栩栩如生,在我国的竹编艺术中可谓独树一帜。2008年,渠县“刘氏竹编"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刘氏竹编"的产品系列:竹编茶道用具、花道用具、香道用具等各种生活用品,竹编字画、文玩等各种收藏品,将竹文化与各种文化相结合,集观赏和实用为一体,曾50余次荣获国际国内各种奖励。先后被评为四川省优质产品和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质产品。四川省人民政府连续三届授予四川名牌称号,荣获天府宝岛工业设计大赛工艺美术旅游产品金奖等等。自1980年以来,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有口皆碑的珍藏、馈赠、旅游纪念、生活实用皆可的工艺珍品。
读书期间迷恋竹编
刘嘉峰自幼开始接触竹编。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他就自己研究在竹扇上编字体,编出了自己的名字,用的材料也开始根据想要的效果自己来制作。慢慢地,到了中学的时候,他的竹扇就越编越好,竹丝也越来越细,小镇上的很多人开始找他定做竹扇。
为了钻研竹编,刘嘉峰没少吃苦。过去的竹扇基本都是圆形的,他一心想着创新较为别致的竹扇造型。刘嘉峰那时还在读初中,白天要上学,只得晚上熬夜来做,“那个时候农村没有电灯,只有煤油灯,由于连着几天熬夜,疲倦得打瞌睡,结果一不小心把头发都烧了起来。"潜心研究了多日,终于他编制成了一把芭蕉形式的竹扇。这种创新精神也一直延续在他日后的竹编当中。后来从小镇来到县城念高中的时候,更多人知道了刘嘉峰的名字。
偷师学艺也要感恩
1972年中国开始有了产品出口,渠县二轻局就拿了刘嘉峰的一部分作品去参加展览。展览会结束后,二轻局局长给他开了一封介绍信到四川省工艺美术公司,再由四川省工艺美术公司转到自贡工艺美术公司,前去学习龚扇技艺。但龚扇技艺在龚氏一族一直传男不传女,更别说外传。虽然龚家没有直接教刘嘉峰技术,却允许他在一旁观摩。十多天之后,刘嘉峰回到渠县便开始实践龚扇的方法,很快编出一把熊猫图案的扇子,送到四川省外贸进出口公司,对方一口气给他下了20把的订单。
两年后,刘嘉峰完成这20把竹扇的任务以后就再没做过龚扇。他说:“我出口竹扇的事情广泛传播以后,自贡领导给龚氏的压力很大,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从那以后我就没再做龚扇了。"
另辟蹊径创新发展
刘嘉峰将立体竹编与平面竹编方法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瓷胎竹编样式——提花瓷胎竹编。这种创新编法便于编织各类单色图案、文字手迹,各种图案栩栩如生,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有很高的工艺价值和艺术价值。而竹编字画,从表现形式上,既有简单明快的小品画,又有完整复杂的大型画面;既有摆件又有挂屏、台屏和屏风;既有立轴,又有长卷;既能编织各种书法,又能编织山水、花鸟、人物、动物等各种图案。虽“以竹作画",但画面极富笔情墨趣,尤如笔画一般。远看是微妙微俏、栩栩如生的各种绘画图案,近看却是一幅幅出自篾刀之下、十指之间的“竹篾丹青"。
刘氏竹编从砍伐竹子到成品有30多道工序,而且每道工序精细严密,仅制作竹丝就需要经过破竹、烤色、去节、分层、定色、刮平、划丝、抽匀等十几道工序,全手工操作,编织一件工艺品少则半月、多则数月。刘嘉峰的获奖作品《龙纹梅瓶》就是采用藏头断丝技术的代表作品,将传统的龙纹图案用染过的彩色竹丝编织出来,使作品增添了视觉效果和感染力。
目前,刘嘉峰已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中国竹工艺大师。他倍感压力、责任重大:“儿童时期我对竹编是一种爱好;少年时期是为了活命;青年时期是为了事业;中年时期是一种追求;而现在则是一种责任。我一定要把我的这份手艺传承下去,让每一幅竹编工艺品,托起一个梦想,成就一份希望,传承一个民族文化。我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修一座竹编博物馆,把它们永久保存下来,为这个世界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钟河)
新闻推荐
本报讯2月25日,渠县工商质监局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此次行动,采取重点清查、明查暗访等方式,集...
渠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渠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