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新闻 万源新闻 宣汉新闻 开江新闻 大竹新闻 渠县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达州市 > 渠县新闻 > 正文

渡市那条褪色的老街

来源:达州晚报 2019-02-18 10:04   https://www.yybnet.net/

走出渡市镇的正街,下行约百步石梯,面前立即出现青石搭建而成的“下场口桥”,据当地一位老人介绍,过了桥,上了梯,就能见到渡市镇的“老街”。一条长长的青石路两边残存着低矮的吊脚楼,从几条窄巷望去还能看见两边屋子背后的河流与山坡,正码头的石碑、下场口的缆桩,都像在证明这里也曾繁华热闹。墙上一个斑驳的红色“拆”字,预示着这条残破的老街正在逐渐消失,还有多少年轻人知道,这里也曾炊烟袅袅,也曾熙熙攘攘,人流如织……

寂寞的青石路

整条老街的主道和屋前的阶梯都是用大块大块的青石铺设而成,由于走的人少,一些石缝里长出了不少绿植。这天,阳光不错,正温柔地照在安静的青石上,把灰青的条石照得发黄发亮,让人忍不住坐上去,轻轻地摸了起来,光滑的石面上似乎有些灰,或是小泥块,摸起来有轻微的砂质感。青石坚硬且凉,尤其是冬季那刺骨的寒风一吹,触摸青石的手掌更是感到寒冷,不禁打了个寒颤。

“吱呀”一声,一扇掉了漆的红色木门被拉开,走出一位约70多岁的老人。他坐在自家门口的小凳上卷了一杆烟,悠悠地嘬了口烟嘴,看着记者讲道,“这天气,坐在石头上凉。”据他介绍,三四十年前,在还没有新街的时候,这条老街最繁华,白天行人络绎不绝,街两边全是铺子,人最多的时候,街上几乎走不通,只能随着人流慢慢移动。一到晚上,散步的人又多了起来。夏天,他们爱脱了鞋,光着脚在青石上走,让石头的凉意带走酷暑的炎热,夜晚,端出长凳往街上一放,不一会儿,就陆陆续续出来许多长凳,原本几个人的闲聊,渐渐变成十多个人,二十多个人。从街头的“新闻”摆谈到各家的“闲事”,许多八卦就是在这样的夜晚中被传开了。

没落的吊脚楼

清冷的老街,依然残存着很多用木材搭建的吊脚楼。“以前建房只有木头、石头和砖瓦。”当地一位老人说,吊脚楼的主框架全由粗壮的树木组成,而树干与树干之间的衔接也不用钉子,而是采用古代的榫卯结构,将木工凿出的凹凸部位相结合然后用楔子固定,起到连接和加固的作用。

渡市的吊脚楼几乎都是纵深长,宽度窄,大多为两层或三层高。一层的墙面用青砖或大石块砌成,一般临街的前半部分屋子用于开铺做生意,最老式的大门还是一块块两米左右高,手掌宽的木板,每天开门需要一块一块地取,关门又要一块一块地卡上去。一层的后半部分则是主人家的厨房、客厅和厕所等。二、三层的墙面多是竹条打底,再用石灰敷面加厚,隔出几个隔间就是主人家的卧室和储物间了。二楼以上的地板均用木板搭成,从卧室地板会延伸出一个木制的“小阳台”,屋顶悬挂一根横着的竹竿,用以晒衣挂肉。

在老街上走着,不时还能看见一些屋子门口挂着木头做的店铺招牌,“××茶园”“××杂货铺”“××诊所”……全都是手写在木板上,路过这些门店,似乎还能闻到几十年前的茶香,听到喧闹的交谈。但一个铁质蓝色的卷帘门一下就冲击了老街的古韵,店内一台旧缝纫机、一把蓝色塑料椅,显然是家裁缝铺,而门旁还挂着一块“达县渡市中心供销合作社 渡市日杂门市”的白色木板。

石墙缝里钻出的各种绿植,最多的还是青苔,油亮翠绿的植物不断延伸,看起来比吊脚楼有生机多了。吊脚楼的许多柱子和门板都被虫蛀了洞,一副“千疮百孔”的模样,但经历水灾、火熏、风蚀,它们依然不倒。

荒凉的旧码头

下场口桥附近就是渡市镇有名的“下场口码头”,这是一个航运码头,八十年代以前,交通还不发达,船是这里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大家想进城或到铁山南乘火车,或者到木头、三汇、渠县等地就得在这里坐客船。“九十年代,虽然可以坐汽车、火车进城,但我还是喜欢坐船去城里,特别喜欢快艇从旁边经过时那种摇曳的感觉。”陈先生讲道,每当快艇开过,河面总会掀起层层波浪,离得近的客船就被水波荡得左摇右晃,这让他觉得非常有趣。记者来到下场口,没有看到一只船,但码头上的铁环缆桩依然用力地扎根在地里,岸边梯子上标有“警戒水位线”和“封渡水位线”的字样已经褪色,几乎每一阶梯缝都长出了绿植,石梯表面也已凹凸不平。

在下场口沿着河流往上游走一分钟,就是载人的渡船码头,河对岸的孩子来上学,菜农来卖菜都只能依靠渡船运输,古朴的木制渡船在河面上游走着,每天从清晨一直忙碌到黄昏。后来,公路越修越多,渡船渐渐减少,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在陈先生的记忆中,码头上常常有很多人,除了船夫外,不坐船的居民也爱到码头去吹风。记者走到渡船码头时,只有几位妇女在岸边洗衣服,再顺着梯子向上走,看到一个倒地破损的石碑上写着“渡口告示牌”,而旁边的石碑不仅长满了青苔,整体还向前倾斜。旧码头如今已经变得残破荒凉,只是在当地居民的记忆中,这里还曾热闹不已。

“我的青春随着这条街慢慢远走”

新春佳节期间,老街上来了不少人,他们拿着手机这里拍拍那里拍拍,像是外来的游客。无意间碰上熟人,双方惊呼道,“你也回来了?”几番寒暄后,上正街来口小酒,刚热闹些的老街又回到清冷的常态。十多年前,王先生调动到了达城,可他每年春节都要回渡市老街去逛一逛。顺着老街走,一路上,他挨家挨户地给记者介绍那里曾经住着谁,是什么铺子,走到一栋残破的旧砖房前,他想继续前行,却被面前的杂草和断路阻止了,“远点的那片废墟是以前的电影院,我在那里看过《少林寺》。”

天色渐晚,王先生走出老街,缓缓地说,“我的青春和这条街一起走远了。”听了王先生的话,一位在石梯上坐着的老人望着老街,看了很久,“过完年,就更冷清了。”

□本报记者 杨蕙菱

新闻推荐

争当达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专访渠县县委书记苟小莉

日前,渠县县委书记苟小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关键时刻,渠县迎来整县脱贫“摘帽”,站在了全面实施乡...

渠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渡市那条褪色的老街)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