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逸·家园”当代艺术实验展别样呈现 作品《地下交谈》。
作品《柱·年月日时》。
“当代艺术的学院教育面临的不仅仅是当代思维的推进,而是独立和话语的坚守。”这是旅英华人艺术家孙海力在从事当代艺术学院教育一段时间后的心得之谈。12月18日下午,西南大学美术学院举办了一场主题为“逃逸·家园”的当代艺术实验展,展出了陈泳竹、付钰涵、关子谦等21位年轻艺术家的现当代艺术作品,包括布面油画、视频装置、雕塑、影像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前往观展。
展出的作品包括《温床》《等待戈多》《地下交谈》《愉悦的世界》等等,这些作品着眼于当下,发出了与大时代命运的时空共振。其中,布面油画《地下交谈》的作者陈泳竹,是西南大学美术学油画专业研究生三年级的学生。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幅画通过人物在“自我言说”状态下的各种肢体的叠加,力图使一些被“模糊”的肢体通过“某种联系”构成一个“更大的模糊整体”,从而达到一种具有“不确定性”的隐蔽于常态之下的“非常态”本我状态。
以石膏、钢筋等材料制作而成的雕塑作品《柱·年月日时》,其作者李媛媛表示,“我把日常垃圾、废弃物、日用品、书籍……进行混合形成后制物,加入时间、以及东方文化的柱的概念进行组合。之前,我只是从形式上去观看和解读现当代艺术作品,感觉思维上遇到了阻碍,始终难以把握住内里的核心。通过在学校系统的课程学习,才将脉络打通。”
这次展览的策展人是孙海力,他生于四川渠县,西南大学教了8年的书,1992年定居英国,曾在英国20多年从事艺术创作,然后又返回中国教书,在西南大学开设现当代艺术的相关课程。在中西方学习、创作、教学的经历让他对中国的艺术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
在孙海力看来,时代正以我们难以预估的速度发生着变化,“当代艺术的学院教育面临的不仅仅是当代思维的推进,而是独立和话语的坚守。不说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大小,传统的捍卫与现实价值认知正交织着困顿与交融的复杂境遇。这不是这群年轻人的茫然,而是时代编织节点的反射。这次展览的意义在于在现当代艺术领域,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声音。”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见习记者陈荷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初冬时节,寒气袭人。日前,四川电力(达州)共产党员服务队的队员来到达州市渠县卷硐乡梨树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看望留守老人。“李爷爷,我们今天买菜来你家里做顿饭,你叫安置点的爷爷、奶奶们都来吃,顺便...
渠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渠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