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梦晴 文/图
前几天,住在华夏尚都的孙女士出门忘了带钱,但她仅用手机支付的方式,就把坐出租车、买衣服、买饮料的事情全部搞定。她不禁感慨,真是手机支付的时代来了,出门不用带钱,一部手机就能“走天下”。
吃早餐、网上购物、超市付款,甚至缴纳水电费,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掏出手机扫码,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掏出现金付款。据相关统计资料记载,至今年6月份,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还在逐渐递增中,手机已成为人们上网的主要设备,手机支付也成为人们购物消费的新方式。
早餐经营者手不碰钱,卫生
“老板,我要一个杂粮饼,多少钱?”
“5元钱。”
“给您100的!”
“哎哟这位客人,真不好意思,100元我找不开,您可以手机支付吗?我给你二维码,您直接转账就成。”
9月10日上午,在纬二路饮食群一家早点铺里,老板用手机支付的方式成功交易。淮河晨刊记者看见,旁边的几家早点铺里,有卖卷饼、煎包、蛋汤、辣汤的等等,而店内墙上,大多贴着支付宝付款和微信付款的二维码,方便市民手机买单。店主告诉记者:“用手机支付很方便,节省了找零的时间,我们的双手又不直接接触钱,对前来吃早餐的顾客来说,也更加卫生。”
付款无需找零,商家、消费者乐在其中
当日下午,在万达广场一母婴店内,市民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带着孩子逛街。收银台前排起长长的队伍,家长们一手拿着玩具等着付钱,一手拿着手机刷会员卡,另外还要腾出手来照顾顽皮的孩子。市民王女士的孩子一岁多,她站在队伍后面,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选购的尿不湿,累得满头汗。终于排队排到付款台前了,王女士将尿不湿交给收银员扫码,随后拿出手机打开支付宝界面,收银员用仪器一扫二维码,买单成功。“带着孩子出来太累,能不掏钱就不掏钱,拿着手机扫一下很方便,不用找零也不怕掉钱。”
采访中,记者在的哥宋家乡的车里看见,挂着支付宝和微信二维码收款的挂件。据说还有些司机将二维码做成手机屏保,随时拿着,方便乘客扫一扫付款。“有些出门不爱带钱包的乘客和忘记带钱包的乘客,就可以用手机支付车费了。”宋家乡说,过去,他们干出租车时,经常会遇到假币的烦恼。现在,为了解决收假币和节省找零时间,的哥们都鼓励乘客用手机支付乘车费。同时,用手机付款有交易记录,留下乘车凭证,若有乘客在车上丢失物件,的哥也能及时通过手机上的乘车记录,找到失主。
袁晓勃女士在东海大道上一家私企上班,她的衣食住行,通通离不开手机这个得力“助手”。“出门不用带现金,上班来得及就坐公交,有月票,来不及就坐出租车,可以用手机支付;中午吃饭可以叫个美团外卖,想吃什么吃什么;去超市购物或去饭店吃饭,基本都是用手机支付,有时商家还有打折活动;和朋友看电影就提前在网上订票,选个喜欢的位置……手机就是我的钱包。”如今,手机支付已成为她最喜欢的支付方式。
商家推销商品留住客户的好方式
静宝是一位女装专柜销售员,每卖出一件衣服,她都会加上客户的微信,以便及时回访,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前段时间,商场做活动,静宝用微信建了一个群,将有购衣意向的客户拉进群内,为新款服装做推销。客户看中服装后,会直接用手机给静宝转账。有的客户先支付少许定金,和静宝敲定好衣服款式和尺寸,让静宝留下衣服,待客户前去试装;有些客户则是将衣服款直接一次性付清,静宝会将衣服和发票快递给客户,或将衣服包装好收起来,待客户有时间时去店里拿。“这种销售方式很便捷,推销、挑选、买单可以一气呵成,有的客户没时间逛街,不能去店里挑选衣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她们及时了解店内动向,看上喜欢的了,就可以直接向我订服装。”
手机支付不仅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消费中,也成为很多商家的得力助手。谈及手机支付,一家在健身房做销售的李先生说,“有时候和客户谈成一笔生意,结款都是好几千,几笔生意下来,包里装着一两万元现金,特别没安全感,抱在怀里都怕被偷走,现在用手机支付,客户都用支付宝或微信转账,再也不怕钱被偷了!”李先生说,商家钟情用手机支付不仅仅是为了客户方便,因为通过手机平台,还能向客户提供展示、推广商品和服务的平台,只要关注了商家的微信号,商家的商品信息及最新活动都能推送至客户微信上。
手机安全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50多岁的曹先生也赶了个潮流,近期开通了手机支付功能,将银行卡与手机号捆绑。“以前从没用过,开通后发现竟然这么好使,特别方便!”现在曹先生没事就在家人群里发个红包娱乐娱乐,又或者给女儿和小外孙发点红包。“不过网银里不能存太多钱,万一手机被盗或中毒,网银里钱被盗刷,损失可就大了!”手机支付为曹先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他也同样意识到其中的风险,更加注重保护手机里的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银行卡和支付宝、微信都是捆绑在一起的,万一手机丢了或者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了,会很麻烦,所以我还给手机设置了很多密码。”
“其实我挺担心手机安全的,总是害怕个人信息或者银行账户信息被泄漏。”习惯使用手机支付的陈女士说,为了降低风险,她在使用手机支付时,总是会预先在支付宝或微信里存些钱进去,所以使用银行卡的频率就不高,这就降低了银行卡被盗刷的风险。
近年来,通过网络进行木马盗号、利用网络支付进行诈骗的现象层出不穷。手机支付在为大家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记者了解到,手机支付需绑定个人身份证、银行卡及手机号码,几乎将与支付相关的个人信息全部覆盖,若手机丢失或被他人捡到,就可能被他人利用手机直接进行消费,而若不设置消费限额,如果失主银行卡内数额较多,很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
对此,有专家提醒,市民在用手机上网时,包括一些微信娱乐平台内需要提供姓名、年龄、性别及相貌的,对这种填写个人信息的内容应保持警惕,尽可能少暴露个人信息。同时,少在朋友圈内晒自拍照及亲戚的照片,以免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随意去扫一些不明真假的二维码,例如扫二维码领取奖品的活动,很有可能在扫码之后,手机被病毒入侵,导致钱财丢失被盗。此外,为防止信息泄露,用过的旧手机不要随意丢弃,要特别注意在更换手机号后与微信解绑,如不解绑,很可能造成信息泄露;要设置微信支付密码;经常使用网上支付的市民在绑定网络交易的银行卡里面不要存有大额钱财,以免造成损失;使用支付工具时,不要蹭免费wifi,不扫不明二维码,不点不明链接,避免上当受骗。
新闻推荐
陈仕学带领记者参观泥笆蛋加工房。□本报记者刘佳文/图在渠县青龙镇双凤村桐颜食品有限公司的蛋制品加工房,一只只鲜鸭蛋经过工人们选蛋、配料、包蛋灌浆、密封腌制、成熟晾干等工序,最后装箱待运...
渠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渠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