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稳定就业,全家温饱无忧,“扶贫车间”为达州市越来越多贫困群众开启脱贫脱困的大门。今年以来,渠县、开江县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模式,通过打造“扶贫车间”,搭建就业平台,帮助贫困群众脱贫。
在脱贫攻坚中,扶贫车间解决了“务工”与“务农”、“钱袋”与“后代”兼顾的问题,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解决了留守妇女、老人及留守儿童的问题,更好地促进了社会和谐。
渠县是一个具有150万人口的传统农业大县,人力资源优势明显,随着改革开放后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全县仅制衣、服装两个行业在外务工人员就高达13万人,在务工增收的同时,也带来了本地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随着国家产业由沿海向内地梯次转移,外出务工人员回流现象渐趋明显,渠县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按照“政府搭台、企业主导、乡镇设点、就近就业”思路,积极协助企业建立乡村“扶贫车间”,不仅有效解决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问题,而且加速助推贫困家庭摆脱贫困。
这其中,渠县邦基服饰公司与贫困村合作推进工业扶贫,整合万寿乡天马村、土溪镇万家村、千佛乡花石村、三汇镇长久村等地闲置校舍、办公场地等场所1200余平米,打造的“扶贫车间”实行弹性工作时间,收入按件计酬,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同时,邦基公司按总加工费5%作为村公积金支付给当地贫困村,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公益事业。
渠县还根据实际情况,引导邦基服饰企业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升工程”,通过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公开比选技能培训机构,以集中培训与订单培训相结合方式,大力提升邦基公司“乡村车间”贫困村民劳动技能。该县根据企业培训实际人数,按国家规定标准发放企业培训补贴,加强县人社、环保、扶贫等部门与有关乡镇衔接协商,全方位支持邦基服饰“车间进村”。
目前,渠县率先建成的4个乡村车间,与首批培训合格的123名贫困村民实现了用工就业无缝对接,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群众400余人就业,月人均收入达2000元以上,基本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
无独有偶,88个省级重点扶贫村之一的开江县宝石镇程家沟村在发展“扶贫车间”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子。
程家沟村吸引返乡创业党员张孝文创办众帮电子厂,由帮扶单位省经信委提供帮扶资金补助,业主提供就业岗位,吸收当地贫困家庭成员在本村居家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目标,共同建立脱贫攻坚长效帮扶机制,有力助推了该村脱贫攻坚工作。
张孝文创办的众帮电子厂主要以加工电子秤芯片半成品为主,承接浙江、广东等地订单,为沿海大型电子厂做配套加工,产品供不应求,具备无污染、投入小、风险低、市场广、易操作等特点,符合该村发展实际。
与之同时,程家沟村驻村工作组和村委会坚持“党员双向培养”,在众帮电子厂业主党员张孝文典型示范引领下,鼓励发动“能人”党员返乡创业7人,创办起一批具有“造血功能”、辐射能力强、贫困党员群众参与度高的党员示范项目11个,带动贫困户92户。张孝文也在今年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当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既为村委会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为该村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寒来暑往,达州一批又一批农村务工人员为了让家庭摆脱贫困走南闯北,无法好好照顾老人和孩子,成为他们心头之伤。而如今,一个又一个“扶贫车间”在巴渠大地出现,不仅能在家门口就业脱贫,还解决了照顾老人和孩子的问题,更好地促进了社会和谐!
□本报记者 魏华
新闻推荐
方言段子□卢贵清(渠县)喂,苏幺妹,我是贾大姐。对头,贾媒婆,哈哈,我找你肯定是好事噻。你尖起耳斗听,我慢慢跟你摆。你我两姊妹穿叉叉裤儿就在一起耍,还打的老庚儿,读书坐一桌,玩耍脚跟脚,别个那些还...
渠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渠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