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新闻 万源新闻 宣汉新闻 开江新闻 大竹新闻 渠县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达州市 > 渠县新闻 > 正文

篾匠汪建: 古老行业的坚守者

来源:达州晚报 2016-09-06 00:00   https://www.yybnet.net/

篾匠,据称诞生于新石器时代,是一门古老的行业。过去,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大多出自篾匠之手,大到床铺、桌椅、凉席,小到竹篮、蒸笼、箩筐、背篓等。但是,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这种纯手工的操作渐行渐远,这个古老的行业也正在悄然消逝。

社区记者日前有幸在达城北岩寺遇到了51岁的篾匠汪建,见到了篾编这道即将消失的风景。

“耍出来”的篾匠职业

汪建,渠县流溪人,一家6兄妹中排行老三。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地还没有大规模地兴起打工浪潮,大家干完农活都窝在家里闲耍。汪建家乡及周边的三汇镇盛产甘蔗,对外销售需要大量竹制包装,有人找到了他。汪建想,在家耍也是耍,倒不如去编包装,于是跟着人家学了起来。由于年纪轻,他很快就掌握了要领。

后来,到了甘蔗收获季节,汪建“另起炉灶”,组织村上10多人,成立了一个编织队,每天编出100多个竹制包装。但是,这种包装季节性强,价钱相因,赚不了多少钱。汪建于是又学习编背篓,将编好的背篓叫妻子拿到三汇镇上去卖,由于背篓的售价比篾篓高得多,利润也大,这让汪建尝到了甜头。从此,他开始了篾匠生涯。

带着家人“走南闯北”

最初的几年里,汪建编织的竹制品主要销往家乡及周边地区,但由于塑料产品的大量涌现,以及竹制品的逐渐饱和,销量大幅度下降。他不得不决定外出,打开一片天地。汪建带着妻子、儿子和女儿走出流溪、走出渠县,带着篾刀、匀刀、篾针、锯子、剪刀等工具,先后辗转万源、广安、南充、武胜、华蓥等地,租用当地民房,安排好儿女读书事宜后,就近购买竹子,开始编织背篓、竹篮、蒸笼、箩筐、灯笼、筲箕等竹制品,让妻子到人多的市场去销售。

说到那些日子,汪建用“太辛苦了”四个字来总结:“租房要钱,照管老人要用钱,孩子读书要钱,打杂也要钱,一家四口的生活,就靠我一个人编背篓来维持,太苦了。不过,现在也算熬得差不多了。”说到这里,汪建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

达州城里“安营扎寨”

纵使他乡千般好,不及故土一片天。2008年,在外地打拼了10多年的汪建,携妻带子回到达城,先后在火车站、小红旗桥等地摆摊,后来,他在达城北岩寺“安营扎寨”,开起了一家“竹编工艺”的小门市。

日前,社区记者来到汪建的门市时,只见里面挂着圆形和柱形灯笼、刷把、酒提子,地上重叠着直径约2尺的蒸笼;室外靠墙的桌子上摆放着背篓、小蒸笼、筲箕、篮子、竹碗等,竹制品琳琅满目。汪建正忙着编织背小孩的背篓,篾条在他手中,很是听话,乖乖地被划开、划薄,然后定型、固边、编篾、锁口,不大一会儿,大功告成。

汪建告诉社区记者:“这个背篓是人家定制的。编背篓是自己的特长,各种样式的背篓都能编。现在门市上摆放的都是些大路货,好的昨天才被人家买走。”他还特地拿出手机,翻出里面的照片:“这20来个道具背篓,是前些天为市里一家单位到省上演出专门编织的,那家单位非常满意。”

汪建说,自己五十多岁了,在篾匠行业摸爬滚打26年之久,要想重新换个行业也难,同时自己对篾编很有感情。目前,随着市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前来购买竹制品的越来越多了,收益也越来越好了。他表示会一直坚守篾匠这个行业,给大家提供更多的竹制品。(本报社区记者 郑景瑞)

新闻推荐

“五保户”投诉: 村干部把分给我的新房卖了?

村干部把分给我的新房卖了?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 篾匠汪建: 古老行业的坚守者)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