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报记者 (左二)与村镇干部在万寿村乡村旅游环线路施工现场。冯敬 摄
驻扎点:巴中市恩阳区观音井镇万寿村
□本报记者 刘鑫
“记者同志,你这次来正好赶上下大雨,路不好走。”8月25日,记者来到巴中市恩阳区观音井镇万寿村,一场大雨不期而至,村主任王廷修带着记者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全是稀泥巴的村道上,没多久两人的筒靴就沾满了泥巴。
“过段时间来,就不用走泥巴路了,这条路3个月内必须硬化到位。”随行的恩阳区人大办干部,入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杨溢告诉记者,这条路是省委农工委牵头修建的,全长26公里,既是万寿村的第一条通村路,又是万寿乡村康养园的乡村旅游路。在省委农工委等省、市、区各级部门的共同帮助下,万寿村去年统计的91户贫困户,已经脱贫了17户,今年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行。
两台洗衣机的家
雨,越下越大。半小时后,记者来到了当地贫困户之一,今年71岁的张明锐家里。
“这个老张是真困难,年轻时因严重的骨髓炎,右大腿被截肢,后来老伴儿去世,女儿嫁到外地,儿子又因事故轻微脑残,今年41岁,至今没成家。”抖了抖筒鞋上的厚泥巴,王廷修向记者介绍张明锐的情况。
正说着,从里屋走出来一位拄着双拐,身材消瘦的老人,热情地招呼我们,“辛苦了,这么大的雨还来看我。”
杨溢说,万寿村全村1358人、390户,40%以上的村民都是靠外出打工挣钱,留下在家的基本都是低保户、残疾人等,目前建卡立档的贫困户有74户,由来自区人大、镇政府的帮扶干部制定了3年的脱贫计划。“张明锐的帮扶干部是区人大工委副主任张军,去年他帮助张明锐办理了低保、流转了1.7亩土地和养鸡30只,增收了五六百元。”
“去年春节就是张主任帮忙,我们一家人才过了个好年。”张明锐说,去年10月领了30只免费肉鸡苗,春节前出栏,纯收入570元,自己和儿子一人买了一件羽绒服,“那件羽绒服,是我这辈子第一件羽绒服呢。”
张明锐家里,有一台上世纪90年代的按键电视,记者试了试,不怎么有图像,洗衣机却有两台。杨溢说,张明锐的洗衣机,是村里条件较好的几户人家用旧了淘汰下来的,一台只能洗衣服,一台只能脱水。性格开朗的张明锐笑着说,“正好互补。”
贫困的环境,没有影响张明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他说,“别看我这房子是用泥巴糊起来的,但我这可是个‘祖屋\’,尤其是那个堂屋,少说都有300多年历史,房顶上还雕了龙,整个村就我一家有。”
张明锐的打算很简单,村里目前正在积极发展一个集水产、养殖、种植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创业园,面积达1000亩,这是张云生、王雪良等返乡创业农民工创办,并以此为依托,结合26公里长的乡村旅游环线路,打造覆盖整个万寿村的 “万寿乡村康养园”项目。这个项目的其中一个景点,正好是老张家的“祖屋”。“等项目建成了,我用‘祖屋\’搞农家乐,有没得卖相呢?”
干部帮扶脱贫在望
张明锐的信心来自于省委农工委、省级有关部门,以及市、区、镇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目前恩阳区委、区政府正按照各级部门的规划指导,努力把万寿村打造成生态农牧业养殖中心、特色水果采摘体验环线、环山公路景观带、民俗文化体验区等“一心一环两带六区”。“既要让万寿村民有致富产业,更要让他们住进巴山新居,建成幸福美丽新村。把万寿村打造成入巴之后的‘第一村\’,力争在2020年底实现全面小康。”杨溢说。
雨停了,空气清新中透着一股农村特有的泥土味。这时,坐在记者一旁的爱说笑的张明锐安静了不少。记者询问后得知,每到入夜时分,就是他最觉孤单,最觉得自己是个贫困户的时候。
“老伴儿走得早,女儿又出嫁,儿子现在都没成家,一到晚上,家里除了电视机的杂音外,就没有其他声响。”张明锐说,自己年岁大了,要说对脱贫的具体目标,就是想让儿子成个家,自己能在入土前能抱上孙子。“现在干部们三天两头就下村了解情况,都是用行动说话,我看脱贫有希望。”
一旁的王廷修告诉张明锐:“老张,你放心,产业项目一上马,村里的贫困户都会和你一样,安排入园打工,这可是列了时间表,就在2016年。你想想,到时候,你儿子入园打工,你在家搞农家乐,不要说成个家,就是撑起一个家,也有希望!”
新闻推荐
针对达州市渠县科技扶贫示范村——渠南乡大山村贫困户增收渠道单一、脱贫致富难等问题,渠县教科局不断创新科技扶贫方法和模式,坚持多措并举,破解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增收难题。该局利用产业发展基地,成...
渠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渠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