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发言摘登
产村相融促跨越粮经复合奔小康
中共广安市委 广安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成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产村相融、整体推进,粮食产量连续四年创历史新高,建成产业基地210万亩、规模养殖场9598个、新村聚居点1228个,近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3%。
以科学规划引领产村相融。我们以让农民住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为核心取向,以依托产业建新村、建好新村兴产业为基本原则,以连片、整体、全面推进为总体要求,以规划确保产村相融。一是全域、全程、全面规划。统一编制广安《现代农业产业规划纲要》和《新村建设整体方案》。二是空间布局、建设规模相衔接。在规划区内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科学布局农民新村,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三是发展目标、进度安排相协调。
以产业发展助推新村建设。坚持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为新村提供建设平台和经济支撑。一是集中连片兴产业。发展优质粮油、蔬菜、柑橘149万亩,规模养殖生猪278.1万头,建成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39个。二是创新机制促增收。建立农超、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机制,确保农民零风险、收益最大化。三是依托产业强新村。用比较效益引导农民回流,用良好基础吸引农户聚居,用特色产业助推新村发展。
以新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新村作为新型农民聚居点、生产要素汇集点、市场营销中继点、社会服务接入点,不仅服务产业基地,而且促成三产联动。一是突出农家特色,以科学合理的选址、美观实用的设计、错落有致的风貌、多元融合的文化、山水掩映的风光,提升新村品位。二是优选建设模式,实施旧院改造扩建、旧房拆除重建、镇村结合迁建、避灾搬迁新建,促进旧貌变新颜、散居变聚居、农民变市民、危房变安居。三是推动产业发展,立足新村发展循环经济,依托新村延伸产业链条,借助新村激活市场消费。
以综合配套促进整体提升。注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层组织、政策措施“四配套”,提升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建强基层组织,健全保障机制。
突出抓好新村建设推动农村加快发展
省委农工委
3年来,我委会同各地和有关部门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成片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和“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把新村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新村规划时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在新村建设中同步建设生产性和生活性基础设施,在新村社区培育中把基本公共服务配套与农村合作组织和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以新村建设带动农村发展,走出了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的新路子。
抓新村建设,做成农村发展引擎。我们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设施配套作引领,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建成类型多样、结构合理、环境优美的新型村落和特色民居,改善和提升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生活条件的改善带动生产方式的转变,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生活水平的提高激发了追求更好生活的激情,调动了农民群众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现代新村也为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创造了条件。
抓产业培育,做强农村发展支撑。我们着眼于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在新村建设中连片发展现代农业与适度规模养殖,加快推进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培育了一批特色优势主导产业。
抓基础设施配套,做优农村发展条件。围绕产业配套建设生产性基础设施,围绕新村配套建设生活性基础设施,特别是加强田、水、路、电、气、通讯、垃圾和污水处理、公交站点等设施建设,不仅改善了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而且营造了农村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增强了农村的吸引力和资源聚集力。
抓公共服务完善,做大农村发展实效。坚持高标准规划,配套建设和完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强化公共服务配置。同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行基层治理机制创新。着力转变职能、强化服务、落实责任,完善乡村自治功能,创建新型农村社区,使农民群众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功能,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实现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新突破。
产村相融互动重建幸福家园
中共渠县县委 渠县人民政府
我县坚持“化危为机、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按照“重建带动、项目支撑、投资拉动、三化联动”的工作思路,突出“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产村互动相融”,强力推进灾后新村建设,实现了大灾之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规划引领重建。一是突出科学性。按照“一避、二让、三高”原则和“三打破、三提高”要求,择优选择规划设计单位,规划了李渡乡狮牌村、文崇镇谭坝村等50个聚居点组成的5大灾后新村示范片。二是立足发展性。规划布局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3万亩、现代畜牧小区42个、大型养殖基地1个。三是体现前瞻性。做到新村规划与成渝经济区发展、秦巴山区连片扶贫、渠江流域防灾减灾等规划紧密衔接,构建“中心城区+小城镇+新村聚居点”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民生优先建设新村。一是加快住房建设。年底前,2011年渠江特大洪灾中受灾的全垮户和D级危房户全部入住新居。二是突出风貌塑造。充分展示“青砖、粉墙、黛瓦、穿斗、木色”等川东民居元素,对相邻聚居点之间的散居农房和重点场镇、国省干道、铁路沿线、旅游景点的农房,成片连线打造。三是夯实基础设施。围绕聚居点“水、电、气、路”、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1+N”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加快实施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
围绕新村做强产业。一是壮大优势产业,全县柑橘面积达20万亩、黄花基地达10万亩、商品蔬菜基地达10万亩、花椒基地达5.5万亩,现代畜牧养殖小区243个。二是创新经营模式,推广“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创新利益分配机制。三是突出项目支撑,扎实开展灾后大招商活动。
创新机制强化保障。一是创新推进机制,市四大班子13位领导分别联系一个重灾乡镇,县级领导每人联系一个重灾片区,县级部门对口支援一个重灾乡镇,乡镇干部全员“住读”,择优选派1266名机关干部到276个重灾村(社区)蹲点帮扶指导。二是落实监管机制,坚持“群众参与、公开透明”原则。三是强化激励机制,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坚持在灾后重建一线锤炼干部、发现干部、使用干部。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夯实新村建设产业支撑
省农业厅
我们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夯实新村建设产业支撑,促进产村一体、产业与新村互动相融。2011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上升至全国第4位,粮食总产实现“五连增”,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快速发展。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抓大基地建设,特色效益农业呈带状块状发展。大力推进“米袋子”工程、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高标准农田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基本形成了川西600万亩“稻菜”轮作产业带、川西南200万亩茶叶产业带、川东100万亩优质柑橘产业带、龙泉山脉100万亩伏季水果产业带。
抓大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在全国优势明显提升。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四新”示范和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机“六良”配套,重点培育打造马铃薯、名优茶叶、双低油菜、优质蔬菜、特色水果等优势产业。2011年,全省特色效益农业综合产值达3178亿元,比2008年增长50%。
抓大品牌打造,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组织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战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突出抓好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申报,加强农产品地理标识登记保护,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申请认定驰名、著名商标。同时,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打好“绿色牌”、“生态牌”、“错季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全省累计认证或登记“三品一标”3258个,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
抓大市场开拓,“川”字号农产品健步走出四川。大力抓好农产品营销和市场开拓,每年举办或组织企业参加西博会、国际农交会、菜博会、茶博会、四川泡菜国际展销会等各类大型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10次以上,今年成功举办了天府农业·日(韩)行,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销大户等参加农产品推介、展示、展销活动。加强水果、茶叶、蔬菜等优势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推动“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产销衔接,“川”字号农产品走出四川、走向全国,还走向了世界。
本报记者 李宇 整理
新闻推荐
第五组采访团走进广安区果坝新村□本报记者刘云云陈君熊筱伟柏油路宽敞平坦,转弯处总有风景……11月1日,“红色地标展新颜”和“幸福新村新生活”大型主题新闻采访活动第五组采访团从渠县来到广安...
渠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渠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