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关于庆祝达州日报创刊70周年的征文信息,让我的思绪像坐过山车般地划过了30年。作为多年的读者和作者,我虽说了不少话、写了不少文字来表达与日报的情缘,但依旧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来撷取几个片段祝贺这一盛大的喜事儿。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翻阅报纸正是一场幸福的交谈,而这一谈就是30多年,且是近乎每天必备的事儿。在信息资源、文化知识匮乏的年代,达州日报是我唯一能天天看到的报纸,那时叫通川日报,一份让山里孩子知道外面世界的报纸。我放学后便跑到父亲的办公室跷着二郎腿,得意地翻阅着报纸,除了达县地区乃至全国取得的成就变化,还有很多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取之不竭的谈资,让我在小伙伴面前显得见识十足。即便是到了微信朋友圈、抖音风行的今天,我也坚持阅读每期的日报,只为找到一种真实、踏实和老百姓最喜爱的那股“地气”。
真正的喜爱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参与,读报之后难免就有了创作的冲动,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变成铅字点缀在心爱的报纸上。记得第一篇新闻报道是学校成功申报了国家级课题,不少兄弟学校因这则信息到学校交流学习。记得第一篇散文是发在日报的子报——达州晚报上的《读书岁月》,一个乡村教师的闲暇爱好散发出淡淡的墨香。记得指导学生发表的第一篇作文是在达州日报校园周刊上,如今远在大洋彼岸工作的他经常和我聊起这篇文章对他的鞭策。
在借调到组织部的那段时间里,我隔三差五地发了本县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通讯报道。每每发了文章,都会把该期报纸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过段时间就翻一翻,闻闻沁人心脾的墨香,激励自己谱写新章。
君子之交淡若水,与纸墨相交更是一种乐趣。细读每一则新闻、慢品每一篇文章,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记者和通讯员的采访足迹,一字一句都能感受到创作者的精雕细琢,每一天都能感受达州的可喜变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编辑老师的辛勤付出,为日报和晚报的读者呈上了精神大餐。我发表了不少文章,和编辑老师大多是神交,他们十分热心和严谨,不时指出稿子存在的问题,而每一次修改总会让作者进步不少,成长不少,一言以盖之,良师益友也。记得有次日报刘编辑进行新闻写作培训,谈到了务必精益求精的要求,我想这不仅是对作者的期待,更是报社人的一种自勉,因而有了屡获殊荣的达州日报和达州晚报。
在激流中勇进,在变革中成长。7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浪花一朵,在宇宙历史上弹指一瞬,但在达州人眼中却经历了风风雨雨,创造了一路辉煌。报纸的几经易名,版面的不断创新,总能给读者一种务实求新的感受。随着电子媒体的发展,日报推出了电子版、掌上达州微信公众号,传递着党委政府的决策,播撒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便民信息,形成了传统纸媒和网络平台的交互,便利于阅读人群的不同选择。于我而言,外出时可以运用现代媒体关注达州时事,在家时可以沏茶翻阅纸刊,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与日报数十年的感情,我只想用不久前发的一篇小文标题来形容——“寻得人间一缕暖”。
□彭辉
新闻推荐
本报讯(唐阳周潘柏林记者谭别林)昨(8)日,达州市以电视电话会形式召开平安达州建设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第五期推进会...
达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达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