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澜品文冯小贵,笔名冯晓澜。早年从事电力运行、机械修理和厂办工作,后遇下岗潮而为自由职业者。阴差阳错中年重拾文学梦。本想圆小说家之梦,却误为品文论写的谈谈匠。批评观:立足文本,平等对话,有一说一,求异存同。
2020年达州文学迎来了最新的成果和最重要的收获,那就是黄北平、刘秀品联袂创作的由长江出版传媒、湖北美术出版社8月底出版的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华西坝的钟声》。这是一部以个人的视野站在民间的角度,为华西先生们树碑立传、谱写华西先生们兢兢业业为祖国培养医学人才且无私奉献的大书。全书以非虚构的纪实手法,以作者就读大学五年的亲历见闻和对多次回母校采访第一手资料的文学化加工,以史传文学传统为根基,以朴实感恩的叙述调子,以先生们群像为点的浓墨重彩之特写,以校史、系史、级史为面的浓缩和勾勒,从而,不仅多角度生动描绘了师生们的学习生活、教学工作、喜怒哀乐和理想追求,更重要的在于还谱写了华西师生仁智忠勇、医者仁心和不懈进取、薪火相传的华西精神!
这本书首印3000册,一问世,即引发反响,不仅有热评见报,还有该书经作者投寄《北京晚报》很快被编辑相中得以摘编连载的持续升温。这是继《巴山猎王传奇》改写为中篇小说的《狗坟》在《华西都市报》《桂林晚报》等多家报纸连载之后,其作品影响力又一次走出了巴山蜀水。无疑为达州文学和“巴山作家群”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特别在非虚构文学方面树立了新的标杆而具有示范的意义。
在品评《华西坝的钟声》之前,很有必要提及作者的第三部长篇非虚构小说《第二父母》。这本书为作者感恩平生从小学到大学所遇授业恩师而谱写的教师群像。它既是一部独特的、以个人亲历和灌注感恩之情、讴歌教师无私奉献的群英谱,也是一部中国教育史发展变化的鲜活缩影。这部作品甫一问世,即带来广泛影响,不到半年,于2018年1月推出了第二版。但他们并没有止步于《第二父母》所取得的成果,而是深感对大学阶段的华西先生们没有写深、写透,于是萌生了创作《华西坝的钟声》之强烈愿望。这看似有些冒险,弄不好会有部分内容重复之嫌。
事实上,我的担心有些多余。他们将《第二父母》“下篇”关于作者上华西医科大学的部分,进行了重构规划,确立以华西师生以及华西精神为主体并以《华西坝的钟声》为篇名。这既有具象也有象征,既顶天立地也傲然苍穹的命名,确保了全篇基调和主旨的厚重和深远。毕竟华西坝有座上百年历史的名校华西医科大学。为它写一部有别于《华西口腔百年史话》、通过个人视野和亲身经历、以先生们群像刻画为主兼及同学情和个人成长史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不仅成为作者源自感恩的责任和动力,也保证了对《第二父母》的超越。正因为有《第二父母》“下篇”的小试牛刀,才会有《华西坝的钟声》的大气厚重、高亢激越和嘹亮悠扬。可以说,这本书的成功,仍然赢在创意富有新意上。
从结构上看,全书由序章和28个章节组成。其中第1章介绍华西医大的历史沿革及象征华西精神的标志性建筑——钟楼,另用6个章节描述作者在华西医大这个大家庭所感受到的温暖、不负时代之发愤学习浓浓的同学情。其余21个章节为华西先生们“群英谱”之形神兼备的精心勾画。它们可独立成章,一经作者的巧手串连就汇聚成华西先生们既教书育人、又为祖国医学事业奋斗不懈的人物列传。最为可贵的是,书写老师的章节并未止步于作者校园生活的那五年,而是以毕业后的多次回校或专程看望老师的采访而延续了先生们的晚年生活景况,让师生情也得以延续。这灵活的表达既拓展了文本的宽广度,也在内涵上具有了纵深度,再加书中还配有作者或亲自拍摄,或费尽心血搜罗到的珍贵照片,无疑让先生们的群像变得更为立体鲜活。
序章《结缘华西坝》讲述作者从大巴山走进华西坝的奋斗历程,先后出现过“下两中”的物理老师赵益中(劝复读和改志愿)、化学老师纪道清等老师对他的关爱,才有了他命运的根本改变。这不忘师恩缘起的书写,既是与《第二父母》“下篇”的分离,也是与《华西坝的钟声》重建的开始。作者以亲历为主线,于师生情的书写中,也或多或少凸显了个人的成长史。虽不显赫,但毕竟不是个人自传。作者在取舍上做到了主次分明,应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
从阅读效果来说,第一章《华西坝的钟声》和第二章《入学第一课》因介绍性的文字太多,出现的人物也次第涌来和先生们讲话太长,读来难免让人有些沉闷。所幸肖教授以林巧稚考场救人被破格录取的故事道出:“医德永远是当一名医生的终极标准。医生一辈子严于律己,不受利诱,永远把患者摆在自己心中至高无上的位置”之师训,让文本开始有了流畅的律动。特别是对陈安玉教授讲课绘声绘色的描写,才让这堂别开生面的课真正地别开生面起来。由此,文本可读性开始增强,作者的书写也渐入佳境。这得力于小标题独具匠心的命名,更得力于作者细致的观察和耐心的书写。比如《被蹭课的英语老师》中对学生的关爱,特别是朱老师的个人魅力是源于改行后进取不懈所产生被不同年级学生蹭课的奇迹,其干一行、爱一行、精专一行的精神,令人敬重。《侠肝义胆的靳升荣老师》的靳升荣老师,平时学生可以随便叫他名字,但他要求“在课堂上,你们必须叫我‘靳老师’,这不是关乎对我一个人的尊重,而是对老师这个职业的尊重,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对神圣课堂的尊重,对教育岗位的尊重。”《辅导员的百宝箱》里张子湘老师那四个保存完好的包裹,所包罗学生成长轨迹的原始材料,无疑成为作者搜集素材的百宝箱。其他还有《她对学生有一副慈母心肠》《张老师让我告别‘业余漆匠’》等篇章,都是抓住先生们的特征、所从事不同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细致入微的书写,从而,让他们成为有情感、有温度、有情怀的人物而跃然纸上。
特别动人的一章是《永不下课的王老师》。王老师为何永不下课?无疑成为抓人的悬念。王老师的出场极其普通又不失亲和力,“他同每一位进入教室的新同学挥手示意,‘同学们好!’等同学们在阶梯教室坐好后,他对我们一一介绍授课老师与实验老师后,自我介绍说:‘我叫王永贵,也是你们的授课老师。’那时所有的老师我们统一叫老师,不叫教授,更不叫主任、院长、校长。”华西的先生们,不管是老师还是大师,他们心里永远住着两个人:患者和学生。
和善的王老师在教学上十分耐心和细致,但在涉及人性伦理的事情上却异常严厉。一次解剖课上,作者将下颌骨随手甩给同学,因对方没有接住而掉到地上,王老师厉声喝问:“哪位同学甩的标本?请站起来!”他教诲道:“同学,你要知道你们所拿着的标本不是石块,也不是木块,而是人的骨头!他们曾经也像我们一样,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怎么能够随意扔来扔去呢……虽然标本不能说话,但标本向我们贡献出知识,他们也是我们的老师!以后,一定要注意!”
王老师“备有一把鸡毛掸子,经常用那把掸子在人体骨架上轻拂,使人体骨架永远保持清洁。”王老师活到八十多岁,临终前不愿意住重症监护室,要把有限的医疗资源让给更需要的人。王老师去世后,家人遵照他的遗愿,把遗体捐献给他工作了一辈子的解剖教研室。解剖室的老师将他的骨架安放在他生前常坐的那张木制座椅上,扶手上摆放了一本人体解剖学教材。在此,文章揭晓了“永不下课的王老师”之悬念,王老师是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作者饱含深情地赞颂道:“尊敬的王老师,您生前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死后还要坐在三尺讲台旁,为一代代的医学生保驾护航,您是华西医科大学永不下课的老师,也是我这个学生永不下课的老师!”而像王永贵教授这样“永不下课的老师”在华西医科大学还有很多,如捐献遗体的:胸外科杨振华、泌尿外科教授邓显昭、校长杨光华、第三任院长肖卓然等。“正是这些一生挚爱华西的‘永不下课的老师’,为祖国的医学事业的繁荣昌盛打下了基础”。作者倡议为遗体捐赠者塑蜡像,不管愿望是否会达成,但他们的师德、师风、师训,构成了华西声名远播、永远不朽的师魂!
从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来说,作者擅长用民间俚语和比喻、仿词等,如:敲锣卖糖,各喊一行。不但没得分,还捡个“落地果”,丢掉一分。二班从“口七九”“雄”出了口腔系,“雄”到了全校的男排决赛,直至“雄”成了全校的排球冠军。一般人都会感到从米箩筐跳到糠箩筐,总得讲讲条件。总觉得患者嘴巴张得太小,像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小圆凳搓麻将——展不开手脚……这些鲜活的语句,无疑强化了文本的表达感染力,实现了文学化的有效转化。
从文本实现的主旨来说,它既是华西师生情的鲜活再现,也是作者个体成长的历史记录,更是中国教育史改革开放之初拨乱反正、重新启航的生动再现之民间记录,不仅具有补充华西医大正史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还以师恩浩荡的传神书写而具有倡导、回归尊师重教传统的现实意义。在我看来,《华西坝的钟声》其超越个人意义对老师群像的塑造和书写,无论是在中国教育史还是在非虚构文学面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黄北平、刘秀品这对黄金组合的成功绝非偶然。他们一位是从《达州晚报》总编岗位退休却笔耕不辍、重启人生新篇章的年逾古稀的文坛老将;另一位是牙科医生出身、现为达州北平牙科医院院长、痴迷于文学的成功人士。他们于2015年首度合作创作了讴歌传承孝道文化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苍天大地》,广获好评。此后,又多次精诚合作推出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巴山猎王传奇》和《第二父母》。可以说,几乎以一年一本的节奏,辛勤耕耘在非虚构文学的土地上,其勤奋、敬业,志在为巴山作家群重新走向辉煌添砖加瓦、奉献自身力量的精神令人敬佩!
他们的写作启示我们,除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之创意或点子,远比怎么写重要,还有最重要的在于:惟有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相联系,惟有紧贴时代脉动,惟有紧贴人民心声,惟有小我融入时代大潮,惟有坚持创新和进取,我们的写作才会具有广阔的前景!(□冯晓澜)
新闻推荐
推动卫生健康事业 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 郭亨孝到华西达州妇女儿童医院调研
本报讯(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江吉)12月1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郭亨孝到华西达州妇女儿童医院调研。华西达州妇女儿童医院由四...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