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幼林
踏着古朴清凉的青石板路,一群游客驻足“中国红色第一街”——石桥古镇列宁街二号牌坊,浸润着红色文化的“列宁”两字在阳光下,分外醒目。牌坊左边,“石桥米酒鱼”金字招牌古朴典雅。“米酒鱼来了!”随着一声浑厚的男中音,一盘米酒鱼被端上餐桌,一股沁人心脾的麻辣浓香,瞬间弥漫整个列宁饭店。左边墙面上一首朱笔书写的七律《游古镇有感》,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这是1909年列宁街拍摄电影《红色恋曲1933》时,艺术家段世明留下的墨宝。”年近古稀的店主任小明满脸含笑,如数家珍。
“从九十年代末开始,我煮米酒鱼已经二十多年了。”任小明一生致力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桥米酒鱼”,打造地方名特菜品。时光流逝,岁月静好,任小明潜心研究,矢志不渝。
任小明的祖辈居于张家场,世代农耕。1983年5月,而立之年的任小明不甘现状,走出石桥,被达县地区民政局福利厂聘用,推销饲料添加剂。任小明从此开始走南闯北。“我东拼西凑,借了30元路费,才得以出行!”任小明告诉我,首月的业务提成,他就偿还了多年欠下的400元贷款本息。随着收入倍增,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任小明结识了清朝同治年间“奉政大夫”马春芳的后裔马列兵,两人相交甚好。一次酒酣尽兴之际,马列兵将祖传宫廷“米酒鱼”的秘方传给了任小明。经过数次试验、总结、提升,“米酒鱼”的制作技术日臻完美。1998年8月,租用列宁街政府老财政所的房子(即现址),挂牌“任戈饭店”,45岁的任小明正式步入餐饮行业。由于招牌菜“米酒鱼”味道鲜美,爽而不腻,饭店的生意非常火爆。
2004年腊月,任小明正式购买了老财政所的房产,随后换檩棒、装灯饰、刷墙壁,任小明着手修缮饭店,忙得不亦乐乎。“2005年4月的一天,忽然来了一群记者、领导,对着二号牌坊、饭店门前不停拍照。其中来自达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的老师杨国志急得直跺脚!大声斥问是谁在破坏文物,与我发生了激烈争执。”任小明记忆犹新,当对方得知饭店已是私产时,非常错愕,在核实相关情况后,杨国志给任小明建议,“马上要打造列宁街红色景区,房子当街部分千万不要再做改动,这是古迹、这是文物!”任小明当即听从了建议,放弃了外墙改造。不打不相识,一来二去,二人成了好朋友。杨国志经常带美院学生来列宁街写生。有一次,任小明专门煮了一锅米酒鱼,邀请杨国志品尝,杨国志大加赞赏。联想到石梯有“石梯蒸鱼”,他建议打造“石桥米酒鱼”品牌,任小明欣然同意。在杨国志的奔走推动下,2009年春,达县人民政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县级)“石桥米酒鱼”挂牌,同时授其“达县十大地方名特菜品”,任戈饭店从此更名为“列宁饭店”。正门处,杨国志亲书的楹联高屋建瓴、蕴意深远:
古典风情厚德载物辉映千秋
巴渠灵光红色经典彪炳史册
挂牌前后,央视国际、军事、科教等频道多次前来采访、宣传石桥古镇;著名导演谢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对话大使沈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宋怡民等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下榻列宁饭店,品尝米酒鱼。重庆卫视“食在中国”栏目,把“石桥米酒鱼”列为“达州食方三绝”之一,做了专题报道。
如今,走进列宁饭店,参观“红军文化陈列馆”,梦回烽火岁月,缅怀革命先烈;坐上太师椅,赏清代“太平池”,嗅栀子花香,悟“小天井”大格局;呷口绿茶,微闭双眼,感受“红色恋曲”余音绕梁,听古稀老人任小明讲述“石桥米酒鱼”的传说故事,岂不快哉!
新闻推荐
贯连南北龙凤桥修桥得名有传说在达州老城区,志书上记载的老桥,有西胜街、石岭巷与黄泥街交界处的龙凤桥。达州91岁...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