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为何还会出现污染天气?疫情期间如何处置医疗废物?3月10日下午,达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在达州日报社值守“3·15”热线,并就市民关心的大气污染、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处置等问题答疑解惑。
问:疫情期间,工厂大量停工、交通基本停运,为何达州还会出现污染天气?
答:经初步分析,造成疫情期间空气污染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先天条件不足。达州主城区核心区面积仅有10平方公里,地形四面环山,集中居住70万人,建筑物和人口密度特别大,单位面积污染强度高。
其次,气象条件不利。进入秋冬季,太阳辐射减弱,大气边界层迅速降低,对流层出现逆温,空气垂直对流不畅,环境容量减小。疫情期间,达州市处于静小风状态(平均风速小于0.3米/秒),湿度大(平均升高20%左右),极有利于颗粒物吸湿性增长。与此同时,在冷高压系统控制下,空气下沉,污染物累积、加重,集中在近地面。
最后,工业排放影响。受疫情影响,达州市主城区及周边建筑工地、餐饮企业均处于停业状态,机动车很少上路行驶,但大气污染物排放基础并未“伤筋动骨”。据省环境监测总站分析并与川东北城市比较,2月份达州市钢铁、火电、水泥、焦化、化工等行业排放强度较川东北平均水平高。
问: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对医疗废物进行处理?
答:医疗废物如果处理不当,病毒很可能将其作为载体进行传播。为此,市生态环境局采取了“1234工作法”,对医疗废物进行处置。
“1”,即完善一套预案。制定了《达州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预案》,规范疫情期间医疗废物的应急处置。
“2”,即着力两个破题。一是破解当前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处理处置疫情医疗废物升级改造的问题;二是破解医疗废物处置存在的能力不足的“瓶颈”问题。
“3”,即落实三项措施。一是源头“双减”。将涉疫定点医疗机构和一般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区分开;将疫情医疗废物和一般医疗废物区分开,实现分类收集、分类处置。二是过程“双管”。按照“优先、严格”的原则,既确保及时、有序、高效、规范管理处置医疗废物,又严格监管医疗废物的收集、储存、运输、处置全过程和各环节。三是末端“双扩”。督促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启动应急预案,增加运行时间,提高处置量;启动应急处置设备,利用垃圾发电厂处置一般医疗废物,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社会源废弃口罩,减轻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的处置压力。
“4”,即强化四个保障:组织保障、技术保障、应急保障、执法保障。通过采取组织行业专家和技术力量成立技术指导组,分赴各地医疗机构现场指导医疗废物和医疗废水处置、开展医疗废物处理现场检查及应急处置演练、专项督查与随机检查相结合等措施,及时跟踪督导疫情医疗救治机构、观察点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情况。
问:为有效抗击疫情,环评审批方面出台了哪些特殊举措或者政策?
答:市生态环境局采取了“四项措施”,全力做好疫情防控项目审批服务工作,助推项目复工复产。
开辟“绿色通道”。不断简化环评手续,通过网上登记备案、“告知承诺制”、先开工后补办等方式,确保疫情防控上下游配套项目第一时间建设投产。
实行“远程代办”。为加快复工复产,对其他环评审批项目实行在线专人指导,采取“零跑路、不见面”方式,实行“远程代办”服务。业主将环评资料通过邮寄、电子邮件等方式递交,行政审批人员全程代办。
创新“并联审批”。对符合办理条件的,当日转入下一个程序;对不符合条件的,当日电话告知,并加强业务指导。对已受理建设项目环评,及时组织专家审查,通过“专家函审+视频审查”方式,采取“即受理即公示、即公示即审查、即审查即评估”工作机制,在受理公示期间即完成专家技术审查。
开展“私人定制”。对重点项目环评审批,实行“清单制+责任制”,指派专人负责,实行周调度,定期收集项目环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截至3月9日,全市共完成一般类别建设项目环评审批26个,受理建设项目环评9个,完成专家技术审查的项目5个。
□本报记者 郑栋梁
新闻推荐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有这么一对达州父女,父亲张旭是达州公交场站的管理人员,负责公交车的消杀等工作;女儿张莞欣是陆...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