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我们的忧郁,它是一只忠实的大狗(雕塑)
【人物简介】向京,1968年生于北京,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99—2007年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工作室教师。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自由职业,著名雕塑家。代表作品:《你的身体》《敞开者》《一百个人演奏你?还是一个人?》《异境——这个世界会好吗?》等。
办一个艺术活动,最重要的是持续性和在地性。中国不缺大事件大美术馆,缺的是小而美的博物馆和复杂多样自洽的文化现场。万事万物都是从“小”生长起来的,文化需要“养育”,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艺术家和引以为傲的历史和文化,生动鲜活,才是健康的文化景观。
——向京
“我依然渴望有机会去深情……”一头利落的短发,神情有些忧郁。向京,娓娓道来对雕塑的深情告白,不掺入任何杂质,很纯粹。
初识向京,缘于她的雕塑作品参加了达州市举办的“地方·国际——515艺术创窟艺术季开园活动”,成为艺术展的一大亮点。作为中国著名雕塑家,记者被她不凡的作品吸引,还被女性艺术家、中国最美雕塑家、中国最具影响力雕塑家等称谓镇住了。但她的助手告诉记者,“向老师不太喜欢别人评价外貌。”的确,“中国最具影响力雕塑家”对她而言,实至名归。
2件惊艳雕塑“作客”达州
人或者动物,每一个鲜活生动的面孔,都走进了向京的作品里。
向京参展的《异境——彼处》《善待我们的忧郁,它是一只忠实的大狗》2件雕塑作品,目前陈列在位于罗江镇仙女洞的515洞窟美术馆1号馆。
《异境——彼处》是向京2011年创作的“异境”系列作品之一,也是整个“异世界”之中唯一引入人物形象的作品。在同属于“这个世界会好吗?”系列的两个子系列作品——“异境”系列和“凡人”系列,向京有意识地做出了区分:描述动物形象的“异境”系列隐喻人的自然属性;描述杂技形象的“凡人”系列隐喻人的社会属性。
而创作于2013—2016年的《善待我们的忧郁,它是一只忠实的大狗》,是向京“S”系列作品之一。如果说“S”系列试图建构一种关于欲望的叙事,那么《善待我们的忧郁,它是一只忠实的大狗》讲述的则是欲望的反面——忧郁。西方文化把抑郁症称为“黑狗”,对于每个人性或多或少拥有的这一面,向京建议大家学习好好与之相处。
乍眼一看,向京的作品让人不能在第一时间理解其更深层次的含义,有些捉摸不透。但静心观察,你又会突然灵光闪现,“哦,我怎么没想到……”
“艺术工作不是为了让人一目了然,而是更好地制造一个情境,或者是体验过程,否则直接写段文字告诉大家就行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不是唯一的答案,作品的开放性更为重要,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不同的路径进入作品。当然,创作者的讲述也可以成为观者进入作品的一个‘拐棍’,但绝不是必需的和必要的。”向京坦言。
对于“S”系列而言,是向京在现阶段中最为满意的一个系列,她似乎又找到了一种艺术表现的可能性。她喜欢用隐喻的方式来进行表达,不论是杂技、动物,去展现那些深藏在人类内心的秘密。
艺术家就是一个“种田人”
对于向京来说,雕塑简直就是“受苦”!
“我觉得做雕塑非常麻烦,又累又苦,怎么偏偏选了一个这么不直接、这么花时间的一个媒介?”向京开始“控诉”雕塑的种种“罪行”。
她有意识地将雕塑放大,用等人大的尺寸,构建一个与真实更接近的尺度,制造更主观的观察视角。由此,做雕塑也变得更累了,“简直就不是人干的活儿”。抱怨过后,接着埋头苦干。
在过去的岁月里,她如同一个“工作狂”,几乎天天待在工作室里,爬上高高的脚手架做泥塑。
“我想做一批东西的时候,就去做一批泥塑,翻一堆再打磨,然后再翻模子,然后再翻模子,然后再打磨,最后再统一上色……如此折腾,总要好几年的时间。”岁月就在向京折腾“玩泥巴”中悄然而逝。
艺术家不就是干活的吗?不就是应该每天干活吗?当然是应该自己做,难道应该让别人做吗?每天起早贪黑地做雕塑,向京对有些人的“奇怪”提问感到费解。“其实,不用想象艺术家的生活有多精彩,你就将他们当成一个种田的,或者一个做苦力的。因为我觉得艺术家应该就是一个劳动者。在我看来,我们或者看上去跟农民没有区别。”谈及创作时的形象和状态,向京这样解答。
某个时刻,她是孤独的。每创作一个新系列,她会“闭关”三至五年,与“生活”无关。
以往的系列差不多要做3年,“S”系列却花了整整5年,这是向京做得最漫长的一个系列。“不是因为一般的体力难度,而是一种工作做得时间久了,难免会产生厌烦和怀疑。很多时候,我不断试图从过往的‘习惯’中挣脱出来,试图在局限中在材料、概念、语言上做些突破,花费了不少精力和时间。”那些年,向京好像手里总有干不完的活儿。
“我不做雕塑,会去干一些其他的事,一定要把所有的时间填满。因为我不太可能成为一个享乐的人。”这是向京特别爱说的一句话。
唯工作才能安抚不安的灵魂
“雕塑,就是一种媒介!”向京对雕塑的理解简单、干脆。
雕塑不是热门艺术专业,从事这项专业的女生更是稀有动物,也少有人在毕业后继续在雕塑创作这条道上一直走到黑的。但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向京是个例外。
人一旦有了目标,怎么活都是有灵魂的。
“他是带着使命而生的。造物给了才华,而很多现实层面的、正常的巨人世俗需求,他仿佛永远难以获得,也许命运就是为了让他踏踏实实别多想。但是他内在那么丰沛,总要有一个能让他去表达的动力,他就能够不停地工作,只有工作才能安抚他不安的灵魂。”20世纪的天才、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维特根斯坦曾被向京这样评价。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静观向京近30年的创作历程,就是一部中国当代艺术变迁史。不难看出,她的雕塑时常透露着的不安,“内在性”是她所企图挖掘的生存真相。在已被边缘化的写实雕塑语言里,在个人化塑造、雕塑着色、玻璃钢材料的使用上,她都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当代性实验。
向京喜欢用具象的东西来表达她的艺术观念。她说:“对我来说,具象更接近于我们感知的世界,因为你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具体的。但有的时候,你也会觉得你跟真相总是隔着一层,试图把它揭开、试图知道背后的东西是什么。”
所有的创作都太烧脑,需要凭空想像,它考验一个艺术家的才能、认知,甚至个性,这是另一个难度,超过体力的难度。这是向京的日常,没有之一。
经常被问到艺术如何被大众理解的问题,她坦言,其实创作者在工作的时候需要高度专注,不可能“为了谁”而工作,大众也不是一个整体概念,代表着一个一个不同的个体。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需要一个完整而复杂的有效转换,这是个生态系统,艺术家只是最初一环,它还需要画廊、美术馆、博览会、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理论、展览机制等众多环节,才能把艺术的价值推向社会。当代艺术的历史只有短短40年,行业生态一直非常薄弱,艺术走进大众非一朝一夕。
尾声
中国的文化事件绝大多数发生在一线城市,但这些年也逐渐辐射到二、三级城市,就像达州开展的“515艺术创窟艺术季开园活动”。如果有可能,形成不同的地方文化生态,更多样、更多元,这才是健康的。如果像欧洲国家那样,小到每个小镇、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博物馆,记录地方的文化和历史,将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理想生态。
□本报记者 廖晓梅
新闻推荐
(紧接第一版)安装运行24小时ATM缴费机。”达州电力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以电为主、心系桑梓的市属重点国有企业,达州电力...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