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区翠屏街道杨柳社区的居民在社区图书室学习。(特约记者 陈小平 摄)
□本报记者 何南观 罗丹 江吉
素有“川东绣壤、秦巴明珠”美誉的达川区,一直是引领达州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排头兵”。近年来,该区创新实施“财政因素分配法”“一肩挑”等基层治理措施,激发乡镇发展活力,调动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加速发展,绘就了聚力发展的时代新篇。
分配变革激发活力
“今年镇政府奖补了我们8万多元,明年继续好好干,政府的补助提振了我们合作社发展生产、扩大规模的信心。”金垭镇大金川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蒲小波告诉记者,他们合作社共流转土地454亩,种植油菜309亩,目前正在打造田园综合体项目,发展集农业、旅游业于一体的现代综合体产业。
金垭镇之所以能够连年增加投入资金扶持本土产业发展,得益于达川区“财政因素分配法”对乡镇财力的充实。
据了解,2014年至今,达川区根据乡镇的人口数量、离城区距离远近、贫困程度、上年实得财力等因素,形成倾斜基层、按因素保障分配的财政资金分配模式。对人口多、财力弱、地方偏远的乡镇按权重比例分配财政资金,确保各乡镇财力保障情况公开透明,实现更加公平的分配导向。这一模式被称为“财政因素分配法”。
财政因素分配法的实施,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撬动效应,积极带动民间资本投向农村产业发展。两年来,达川区用于促农村发展资金超过2500万元,吸引撬动民间资本超10亿元,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全区种植水果10万亩、蔬菜30万亩,发展贡米8万亩、乌梅6.5万亩、青花椒1.25万亩,建成国家级畜牧养殖示范场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1个。
“今年我很少往区里跑,更没去区级部门要过钱,大多数时间都在忙村里的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马家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卉彤告诉记者,财政因素分配法的实施,让乡镇干部从“年初跑预算、年中跑追加、年末跑决算”的无奈中解脱了出来,一门心思抓脱贫、谋发展。
据统计,2018年,达川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588元,同比增长9.56%,连续4年增长率超过9%。培育出规模养殖651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42家,成功创建“达川安仁柚”“达川乌梅””米城贡米”等一批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乡、村、组100%通水泥路,建成综合文化站54个、村文化活动室683个、各型群众文化广场168个,石桥、麻柳等特色小镇、示范镇加快建设。
“财力的下沉和财政资金示范引领效应,让乡镇、村组等基层一线真正有钱办事、有精力抓发展、有资金脱贫致富,农民增收成效突出。”达川区财政局副局长李志华向记者讲述道,实施“财政因素分配法”,使财力得以下沉乡镇,为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财力保障,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头雁”领航基层治理
近年来,达川区将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等“智多星”和“能人”选到基层一线,将一个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打造成了乡村振兴的火车头。
2018年,百节镇玉龙村“一肩挑”干部胡应松在列席镇党委会时提出,百节镇应依托乌梅山核心区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康养等8条建议。建议被镇党委采纳,助推了百节镇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以前有个别村的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不团结,甚至存在互相抵触、互相拆台的情况。推行‘一肩挑’后,让村支‘两委’握成‘一个拳头’,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了。”近日,达川区石桥镇党委书记段和聪谈及推行的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制度时,由衷地点赞。
达川区聚焦村级带头人难选、难当、难留,缺担当、缺活力“三难两缺”问题,严把“定村、选人、提能、激活”四道关口,大力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促进村支“两委”思想统一、资源合一、行动划一,凝聚起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如何选出最优秀的“头雁”,把“拳头”握紧?达川区是农业大区,行政村数量、农业人口全市最多,要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任务,必须依靠各方面人才力量,特别是要依靠好的带头人。
31岁的优秀农民工刘多均,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紧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春雷行动2020”暨知识产权保护执法行动拉开序幕 五项子行动全面保驾护航
自达州市“春雷行动2019”开展以来,对市场乱象尤其是保健市场乱象进行了专项整治、重拳打击,共计为消费者挽回损失4800余万...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