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案,厨艺界专业术语。厨师分红案和白案。白案负责糕点、面食制作,因与米、面及案板有关,故名。白案内部又分“大案”“小案”(亦称“主案”)和“面锅”等工种。大案负责大宗面点制作,包括手工面条、馄饨皮擀制及各种包子、馒头、花卷、水饺等制作。小案负责筵席点心的制作,或按顾客需要制作各种面点。面锅主要负责下面条。简单说,白案就是做面食的(馒头,包子),红案是做肉食的(炒菜,烹肉)。
中国面点历史悠久,风味各异,品种繁多。面点小吃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石代,当时已有石磨,可加工面粉,做成粉状食品。到了春秋时期,已出现油炸及蒸制的面点,如蜜饵:用蜜和米面制成的糕饼;酏食:稀粥;糁食:用稻米粉和牛、羊、豕肉煎之成饵,放在豆中。
此后,随着炊具和灶具改进,中国面点小吃原料品种日益丰富。出现许多大众化风味小吃。如北方的饺子、面条、拉面、煎饼、汤圆等;南方的烧麦、春卷、粽子、圆宵、包子等。北方称之谓“面食”,南方称之谓“点心”,南米北面:我国南方气候高温多雨种水稻。我国北方气温较低降水较少种小麦。所谓“种啥吃啥”,故形成南米北面饮食习惯。目前全国各区域米饭面点合流,南方也喜欢吃面食,仅口味有区别而已。
数千年来,面点是达州区域农历节日不可忽视的传统民俗小吃,沿袭至今:正月初一吃汤圆,正月初九登高吃锅盔灌凉面,寒食节吃馓子、麻花,清明节吃清明粑,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糍粑。50年代前后达县城区面点经营有面条、包面、烩面、油茶、包子、馒头、油条、糍巴块、面筋团、泡粑等,多以担担、街摊、小食店形式出现。那时达城面点小吃主要品种有担担面:百年历史,因常由小贩挑担叫卖,由此得名。由来说法不一,川菜派系老师傅普遍认为起源于川东达州,因辣椒用法属川东派系,主要辅料老咸菜乃达州一带特产。大王包子:系1923年绥定(达县)陈姓所开“杏花村”饭馆独特包子,分甜馅咸馅,绵软香甜,鲜美可口,还免费供应一杯鸡骨头带丝口汤,深受顾客欢迎。白蜂糕:源于抗日战争时期下江人白案厨师,先马蹄街设点经营,后普及达城。原料为大米、白糖、蜂蜜、猪油、蜜樱桃、蜜枣、蜜瓜等。烩面:三十年代中后期,国民党163师接防达万地区,师长陈兰亭、副官余晓川租大西街11号谢照容门面,雇嘉定厨师代叶安主厨经营棒棒鸡兼具酱肉包及烩面。后传承陈邦志再传杨秋野。烩面今为达城价廉物美大众化小吃。面筋团:传统大众化小吃,又名垛颈坎(象形称谓),价廉物美,老少皆宜,今仍是达城最价廉的一种小吃。担担油茶:串街走巷,诸多方便,味型上除川味麻辣特点外,另有五香、椒盐等。锅盔:由三汇传入达城,食时侧开一口,可将凉面、凉粉、烧腊等菜肴灌入其中。罗包面:解放前,罗怀庆在院棚街经营担担包面,质量稳定,群众爱吃,解放后,罗怀庆加以改进提高,正式命名为罗包面。川北(黄)凉粉:民国时期老达县人有吃黄凉粉习惯,1958年经尹松柏(营山人)加以改进,取名“川北凉粉”,先在南门口设店经营,1965年迁至荷叶街专店经营。南充将川北凉粉商标注册后,达州不再挂牌经营。奶汤羊杂:50年代前后达城传统小吃,以碗豆粉条为主料羊肉羊杂汤,汤白呈奶色状故名,80年代失传,今达城有外地进入以米粉为主料的羊肉羊杂汤。那个年代,我记得,上后街冬天还有嘣嘣糕:嘣为脆嘣之声象声词。夜晚,摊贩设木炭火炉,将白天没有卖完的泡粑用铁签穿起烘烤,两面表皮烤成焦黄色,成锅粑状,吃时热气腾腾,香甜嘣嘣脆响。也有烘烤包子馒头。火炉旁围着不少小孩,红红的脸蛋流着鼻涎,咂嘴望着火炉上被烘烤得嘶嘶声响的泡粑或馒头。
1956年,达城饮食业公私合营,担担、街摊小吃入店经营。尔后,达县饮食公司派出红、白案厨师参加四川省在重庆、合川举办的“饮食服务业现场会”,全省名师荟萃,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达城人员开阔了眼界。60年代初达县饮食公司派出白案厨师张伯超、朱庭万等到成、渝等地参观学习,引进酥饼、洗沙饼、凤尾酥等品种。1979年饮食公司又派江仁凡、刘文久等八名红白案厨师赴成都观摩“成都市名厨师赴港返容献艺汇报交流会”。不久,达县第一次搞起工艺菜。刘文久用洋芋雕刻牵牛花、牡丹花等栩栩如生,由此推动了达城红、白案食品造型艺术发展。1982年专门举办白案技艺表演。1986举办白案面点展交会,白案厨师已可以制作孔雀归巢、绿茵玉兔、金鱼闹莲、四喜蒸饺、龙珠饺、糖花卷、彩虹酥等20余个品种,技术高难,造型艺术精美。
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达县红苕大丰收,达县粮食局为大量推销红苕在大西街建红苕餐厅。后因行业归口,于当年9月将人员、设备移交给达县饮食公司,搬迁到大东街与柴市街转弯处,一楼一底,10多张餐桌,30多名职工。主营红苕品种,兼营其它。有蒸、炸、烙、烤、酿等烹饪技艺。饮食公司当年10月派出厨师到外地参加“红苕食品展交会”,返达后,先后在红苕餐厅、车坝餐厅、一品香、通川饭店进行红苕品种技术操作表演。其中比较出名的有锅贴苕饼、红苕元尾,灯影苕片、粑红苕、拔丝苕条、酿苕饼及苕元、苕泥等。“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为响应中央关于认真实行“低标准”“瓜菜代”的号召,辅助群众渡荒,再次派出厨师去外地学习交流“瓜菜代”食品制作方法。接着,又在野生餐厅和一、二食堂、一品香饭店举办“瓜菜代”食品展交,品种有豆渣和面粉做的丸子,有猪蹄壳和巴焦兜做的“玉兰片”,有豆渣丸子加海带做的丸子海带汤等品种。当时代粮原料有豆渣、糖糟、米糠、瓜菜、海带等,野生原料有巴焦兜、蕨根类、地木耳、野碗荞、麻花、红籽,还有蛋壳、葫豆壳、花生壳等。凭这些原料做出比较可口的菜肴,锻练了厨师的创造力和操作技艺。专区所属各县派名厨来达城参观。
60年代,达城出现了以经营白案为主的餐厅。甜食部:后改名“故园春”,位于翠屏路院棚巷街口,系工商业者冯友仁在公私合营时投资的房产,当时只有26平方米。1958年6月为国营饮食店,经营甜食面点和冷饮。1972年改建成两楼一底,建筑面积741平方米。底层为经营甜食面点、餐食两个门市,白案品种有:猪油酥饼、双色凉蛋糕、彩油糕、洗沙油饯等,二楼经营小吃,八宝饭、蒸饺、包面、汤圆、阴米粥等,三楼白案培训班。夏季增设冷饮,有冰淇淋、冰粉、酸梅汤等。60至70年代甜食部白案面点名闻遐迩,老一辈白案名厨李登仕、张伯超、朱庭万、蒋国太,新一辈白案厨师王绍坤、金凤玺、李中才、唐南斌、吴炳福、杜永弟、郑成辉等先后在此主厨,制作的白案型美质优。银耳羹、金钩包面等甜食和小吃,深受顾客欢迎,品尝者甚多。该店常年盈利位居专区饮食业前三名。翠屏园饭店:达县饮食服务公司为提高餐饮业务及教学水平,1983年对国营二食堂进行改建,更名为翠屏园饭店。位于南门口,四楼一底,面积1029平方米,是一个经营饭菜糕点和承办教学的饮食业,设有底堂、楼堂和教学厅。可一次容纳250余人就餐和50余人听课。底堂为零售厅、小卖部和红案厨房。一楼为宴席厅、雅座间和白案厨房。二楼为教学厅并设有电烤箱、电炸锅、搅蛋机、钢磨等电器设备教学。除经营饭菜面点外,另承包各类宴席,尤以白案和工艺菜较著。改革创新引进西式糕点制作方法,制作的点心设计新颖,造型美观。1983年生产裱花蛋糕,材料为蛋白、奶油、果酱、水果等,制品装饰精巧,图案美观,很受顾客欢迎,达城自此开始生日蛋糕制作。开业以来,先后举办白案培训班四期,培训学员150余人。达县地区烹饪服务技术职称考核多在该店进行,成为烹任技艺精湛的红、白案厨师汇集之处,白案席点、菜点与宴席红案菜肴配合可称之为空前绝后。
80年代末,达县粮食局在大西街引进开办“冠生园”餐厅,经营白案点心为主,其生产的酱肉大包使用发酵粉,面皮松软,较为独特,达城人纷纷尝鲜,因肉馅是下江甜味,终没被习惯本地口味达城人所接受,故仅风行一时。
90年代中期,达城西式糕点门市盛行,前店后坊,现场制作,味道新鲜,香甜不腻口,式样美观,至今,门市及销售量逐年上升。
新世纪,国营饮食公司解体退出历史舞台,达城餐饮业步入市场机制,白案宴席点心边缘化,曾经辉煌的达城白案席点及工艺点心行将陨落,亟待抢救!其实,挖掘整理白案面点小吃,或开办一个经营白案面点小吃为主的餐厅,兼具红案,借鉴中国四大小吃群(上海城隍庙小吃、南京夫子庙小吃、苏州玄妙观小吃、长沙火宫殿小吃),广东早茶、台湾小吃夜宵经营方法,或许会有意外的商机。
达州白案主要厨师:李登仕(1928—2016年):广安人,自小学习糕点技艺,民国时期在重庆当学徒,新中国时期先后在达县糖果厂、东风宾馆、甜食部、翠屏园从事白案点心制作及培训,培训面点师100人以上,直接收拜师学徒20余人,是达县地区第一代有影响的面点大师。王绍坤(生于1949年):初中毕业后分配甜食部餐厅从事面点工作,师从李登仕。1982年达县地区饮食公司进修,同年获得达县地区白案竞技第一名。1983年重庆小洞天餐厅进修,获白案比赛第一名。1989年经考核获省特二级面点师职称,国家高级面点师称号。其后在达州地区烹饪学校,达州市饮食公司从事面点培训及考核评委工作。长于席点设计和配制,以及酥制品、油炸类及象形点心的创作,是达州区白案技术职称最高者,第二代白案厨师领衔人。李中才(生于1945年):部队转业学白案,因白案点心做得好,大家叫他“李馒头”,80年代中期白案比赛,做的白糖蒸馍获第一名。
新闻推荐
本报讯12月8日,由通川区教科局主办的第三届民办教育教职工趣味运动会在通川区八中举行,共有208个民办教育机构1000多名运动...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