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弘扬主流之声
唱响时代旋律
守好“主阵地”,打好“持久战”。通川区始终占领舆论高地,狠抓对内对外宣传,成立融媒体中心,在达州日报设立通川新闻专版、在达州广播电视台增设通川栏目频道,对接中央、省级及驻达媒体等,拓宽宣传渠道,放大宣传效应,讲述通川故事,传播通川好声音。
人民日报长篇幅报道通川区开展睦邻文化活动把“陌邻”变成“亲人”,马房坝社区、神剑园作为新华社“现场云”全国工作会在达州举办的现场点位受观摩,通川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事、“达城之春”音乐会走进央视,农民日报宣传报道通川依靠产业升级、返乡创业等实施乡村振兴的先进经验……一篇篇重量级报道在通川干群的朋友圈里热传。
2016年以来,反映通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闻稿件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国家主流媒体刊(播)发100余篇,在《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川报观察》《四川经济日报》《四川在线》《达州日报》等省市主流报刊、网站刊发稿件4300余条。在“达州之心通川”官微创新推出“飞阅”双核双带六区航拍系列报道、H5产品、专题宣传片等,引起广泛关注。
通川区着力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坚持把互联网建设管理应用作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党员干部积极学网、懂网、用网。同时,在全市率先成立互联网协会,搭建起党委、政府与互联网企业、媒体的桥梁。制发《通川区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细则》,进一步规范舆情监测、报告、处置、引导等流程;依法开展“清朗”等网络舆论环境专项整治行动,营造了清朗的网络空间;扎实开展“媒体走通川”“网眼看变迁”等活动,将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增量”。
丰富精神之钙
满足文化需求
近年来,通川区立足“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的优势,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创作现代文艺精品,应对互联网快速发展和新媒体迅猛崛起,引导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文化大餐,引领全区上下积极向上,同心同德同奋进,走好文化强区之路。
“自从文联进社区以来,我们社区的文化、文艺活动接二连三地来,让我们感觉到现在的生活越来越有意义了。”江湾城居民刘晓英感慨道。通川区以“文联进社区、文化惠民生”为主题,采取商办公助模式,通过文艺家入驻交流创作、对社区居民开展公益艺术培训,达到社区、商家、居民、文艺人才多方参与共赢的局面。
近年来,通川区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位于“十里水街”的1802川东记忆文创园,定位为“达州创新文化窗口”“文旅双驱动新型产业园”已具雏形。以“肖葡萄”为代表的通川画作被编入2016《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并走出国门参展。文化品类丰富多彩,进一步增强了全区干部群众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精神记忆。
铸就价值之魂
塑造文明新风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拼搏和汗水谱写通川青年为国争光的赞歌。他是残疾运动员杜天。”2019年6月3日晚,“感动通川2018年度十大人物”评选颁奖。获奖的10位“感动通川”年度人物,有常年资助5名孤儿,帮扶留守儿童近500名,爱心资助总计近200万元的爱心妈妈李英,还有用双手撑起整个家庭的好媳妇龚仲玲等先进榜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心灵、落地生花,营造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和丰润道德滋养的浓厚氛围。
近年来,通川区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评选、“四好村”创建、“新时代好少年”表扬等活动;扎实开展“三下乡”“书香润农家”“文艺轻骑兵”等活动;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院坝、农家书屋等项目全覆盖;创新开展“邻里一家亲 幸福通川人”睦邻友好活动,广泛发动参与达城“四城同创”,文明新风蔚然成风。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通川区将始终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开创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紧紧围绕中央、省委、市委中心工作,践行主城担当,坚定不移朝着“率先突破、领跑达州”宏伟目标阔步前行,助力达州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
□郑涛 本报记者 胡杨 曹芮铭
新闻推荐
根雕匠人杜晓峰: 寻一段树根 深山呆半月 雕一件作品 闭门刻三月
能在达城根雕界站稳脚跟,杜晓峰靠的是生活中练就的敏锐洞察力和从事厨师工作掌握的熟练操作技能,以及20年的潜心研究和摸索...
达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达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