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时,因车祸导致肢体二级残疾。长大成人后,打工,被拒绝,被嘲笑,尽历挫折……只有一只手臂的他,承包鱼塘养鱼,经营农家乐,用努力和坚持,不仅把事业搞得红红火火,还收获了美好的爱情。他就是通川区东岳镇飞进村的创业青年谭龙。近日,记者前往飞进村,详细了解了他成功背后的奋斗故事。
买菜杀鱼 蒸煮上菜 在鱼塘边的生活
飞进村距离达城20多公里,38岁的谭龙在那里靠一只独臂打下了属于自己的天下。清晨,记者驱车赶到飞进村时,谭龙早已在门口等候。他穿着凉鞋,短裤,白T恤,黝黑的皮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早啊,田老师。”他腼腆的微笑着给记者打招呼。随即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大红色的广告,上面写着“分水岭垂钓园”,继续往前走过一段羊肠小道,来到鱼塘边,顿感清风拂面。鱼塘边上就是他的鱼庄,进门口是杀鱼台,继续往里,摆了几张待客圆桌。
每天清晨6时许,天边刚刚露出鱼肚白,居住在鱼塘边小木屋里的谭龙早早起床时,已陆续开始有人坐在鱼塘边垂钓,他挨个给客人准备好免费的垂钓鱼饵猪肝、玉米。“池塘周围,每隔几米我摆有凳子供客人垂钓。垂钓完后称重算价付钱,有的客人会带走,有的客人会留下,把鱼给我烹饪。”
做完这些工作,他就骑着电动三轮车到蒲家镇农贸市场买菜。他告诉记者,家附近的菜市场,菜品不全,因为经营农家乐,需要买齐各种配菜,味道才好,所以选择远处较大的菜市场。葱花、芹菜、大葱、黄瓜、茄子……买齐30多斤的煮鱼配菜,已经是8时许。他独自一人骑着车,拉着菜就往鱼塘赶。
卸货后,开始洗菜备菜。做完这些差不多就10点多了,“太阳毒辣,钓鱼的人渐渐都收杆走了。”他介绍说,一般客人钓的鱼在这里吃的,都是弄水煮鱼,粉蒸鱼,再配一些小菜,比较家常。
中午送走最后一批客人,父母开始帮着一起收拾。“孩子4月出生,老婆在家带孩子没有过来。”谭龙一脸幸福地笑道。记者看到还有两张机麻桌子。他解释说,有的客人吃了饭会休息娱乐一会儿,下午接着钓鱼。
18时许,太阳快落山了,又迎来一波钓鱼的客人……
遭遇车祸 失去右臂
承包鱼塘养殖
12岁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降临到谭龙身上,车祸让他失去了右臂。面对这场意外,年少的谭龙一时无法接受,处处感受到异样的眼光,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不愿出门,从那以后,他便辍学了。
谭龙一家本就不富裕,看着父母日益老去而奔波的背影,“一定要振作起来!”,趁着父母外出,谭龙用一只手偷偷练习穿衣、拿筷子。靠着经久累月的练习,16岁的谭龙终于能够生活自理。为了减轻父母肩上的重担,他决定外出务工。“觉得我这不行,那也做不好,不愿聘用我。”谭龙坦言,他先后到广东、武汉、河南等地找工作,被拒多次,最后只得在工地上打临工,“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不如回乡创业!”屡屡碰壁的谭龙2009年回到了家乡。
通过观察和分析,村子里有两口鱼塘30亩,如今正荒着,他决定“试水”。亲戚朋友都劝他放弃,但他态度决绝,一定要做。万事开头难,父母借来5万多元拿给他作启动资金。2009年12月,他签合同包下鱼塘后,就开始种鱼草、放水、清塘、消毒、关水、放鱼苗。每隔一段时间,划船撒石灰给鱼塘消毒,以前掌握不了平衡度,他笑言常常会从船上掉进水里,幸亏自己深谙水性。2010年春节,把鱼销往菜市场,除去成本赚了4000多元。“很开心,觉得生活有了希望。”
然而,天不遂人愿!由于缺乏专业技术,2012年,雨天缺氧所有的鱼在一个晚上全部死亡,成片的死鱼笼罩着整个鱼塘。他早上醒来看见这一幕,眼泪止不住地流,在池塘边坐了半天。下午,他泪一抹,背着背篓,拿着舀鱼网,划着船,靠着一只手用了半个月时间,将鱼塘里的死鱼捞起来之后深埋。
通川区残联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找来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并定期教授养殖技术,送了5000余尾鱼苗给谭龙,在各级残联的帮助下,他继续养殖,“因为我的鱼,属于‘绿色饲养’喂草或苞谷,如此一来生长期很慢,一年只能长到2斤多。小鱼批发到市场上卖不起价。”他卖一部分,留一部分继续养大,一年下来只能赚几千元,几年下来也刚够生活而已。
收获成功 拥有家庭
生活更有奔头
2016年,经人介绍,谭龙与比他小5岁的董发翠喜结连理。在董发翠眼里,谭龙勤奋上进,不等不靠,是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届时,他鱼塘里的鱼经过几年的喂养已经长大,到了傍晚不时有鱼越过水面,碧波荡漾,总有人问:“谭龙,可不可以钓鱼?”他受到启发,不如就此开放垂钓。2016年,他和董发翠在池塘旁边办起了鱼庄。因为经营农家乐,他需要学习烹饪,苦于求学无门。杨柳垭“重庆毛儿鲜鱼庄”老板知道后,免费教他学习烹饪技术。如今,他煮的鱼让人垂涎三尺,流连忘返。
“刚开始的时候,我和老婆啥都不懂,杀鱼时连鱼都抓不稳。”而如今的他和老婆抓、杀、片鱼信手拈来,丝毫不费力。为了练习杀鱼技巧,他的手脚遍体鳞伤。如今,他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杀鱼方式”,坐在板凳上,可一只脚将鱼尾固定住,左手持刀刮鱼鳞,杀鱼、片鱼、上盘一连串的功夫宛如魔术,让人惊叹。
谭龙坦言,他没做过广告,主要是靠钓友,回头客多了,鱼庄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如今,凭着勤劳和苦干,谭龙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更在今年喜获千金,看着妻子怀中可爱的女儿,谭龙觉得自己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2019年他在首届残疾人扶贫创业大赛上荣获三等奖。他告诉记者,感谢所有人对他的帮助,才让他走到了今天,吃水不忘挖井人。接下来,他会帮助更多的人,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本报记者 田乙斯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时下达州正全力推进“四城同创”工作,然而个别市民却不断给这项工作“下绊子”。8月30日上午,市民唐先生向社区记者...
达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达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