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首航
起飞
从1940年至今的近80年岁月里,达州河市机场历经三次停航,三次扩建,从最初的一架军用飞机起降到如今已开通13条航线,机场单日航班最高达到24架次,为达州及周边地区人民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方式,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为达州建设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坐飞机曾是“单位人”的专利
近日,记者来到河市机场,在航务部通信导航队,工作人员正在紧张监视数据变化,并一一及时反馈给即将降落的飞机和管制员。“现在的仪器比几十年前可先进得多。”17岁进入机场,至今已做了38年导航工作的唐赴涛说,1981年他刚到机场工作时,导航设备自动化程度不高,飞机起降安全性不高,所以经常有航班受影响被取消。如今有了仪表着陆系统(俗称盲降系统),即使在天气糟糕的情况下,也可以把飞机引导到离跑道更近的地方,安全性大大提高了,受天气环境制约更小。“现在科技先进了,很多设备都是全自动运行,根本无需人手操作。”
“从跑道就能看出机场的变化。”看着窗外跑道上正在起飞的飞机,唐赴涛回忆说,机场的跑道虽几经扩建,但方位变化不大,最初是碎石跑道,仅有1100多米长,只能飞运五等小型飞机。第二次扩建建成了混凝土跑道,长度也延长到1800米,能起降运七型飞机。第三次扩建时,跑道延长到了如今的2000米,满足了现有飞机起降需求。除了跑道,航站楼也进行了扩建,形成了目前的航站楼。
“以前都是因公才会搭乘飞机。”唐赴涛说,上世纪80年代,坐飞机的人很少,都是因公出差才能坐飞机。想坐飞机,还得有单位开具的相关证明才能够买票。而现在,飞机已经成为很普通的交通工具。
“这也和票价有关系。”唐赴涛说,上世纪80年代,一张去成都的机票差不多要三十多元,基本是一个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而现在飞去北京、深圳,机票也不到2000元,更别说还有特价票了。
机场“三停三扩”终成气候
达州河市机场最早是抗战时修建的。1959年第一次扩建,后因机型淘汰,于1982年12月停航。1992年第二次扩建,于1994年复航。2000年至2005年期间,为了改善达州投资环境,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机场在原址基础上进行了第三次扩建,2006年1月26日第三次复航。
近年来,达州市委、市政府将达州航空运输作为达州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出台《关于加快达州民航业发展的意见》《达州民用机场净空及电磁环境保护办法》等文件,设立民航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航空公司培育航线,在达州机场运营的航空公司已达到5家,促进民航业成为带动达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达州机场一直面临基础差、底子薄、运行条件复杂、关键岗位人员缺少等问题。四川省机场集团公司按照“三个统一”的原则,对达州机场人、财、物给予支持,累计投资上亿元改善机场跑道、机坪、候机楼等基础设施,不断更新设施设备,全面提升运行保障能力。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2008年,达州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0万人次,创造了达州民航运输史上最高纪录。之后,又分别于2011年、2015年、2016年依次突破20万、30万、40万人次;2018年,旅客吞吐量达到51.3万人次,再次刷新历史纪录,旅客运输量在全省13个机场排第6位。目前,机场已开通达州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昆明、泉州、成都、海口、拉萨、杭州、珠海、贵阳、郑州等13条航线,机场单日航班最高达到24架次,基本构建了达州至全国中心城市、沿海开放城市、旅游热点城市的航线网络。
现代化新机场指日可待
随着近年来达州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现有机场占地与城市发展规划严重冲突,受周围地形条件和净空条件的限制,机场已无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由于机场所处地理位置较低,机场跑道多次被洪水淹没。因此,达州市决定对机场实施搬迁。
达州新机场位于达川区百节镇、石板镇和金垭镇交界处,距主城区直线距离19公里,占地2757亩,按照2030年旅客吞吐量235万人次、航班起降22500架次、货邮吞吐量21000吨规模设计和建设,逐步达到国家开放口岸机场标准,将成为川东北地区最大的民航运输机场;远期规模按照年旅客吞吐量650万人次、航班起降62000架次、货运吞吐量62900吨预留发展空间,跑道将延长至3200米,新建T2航站楼,具备大中型客机保障能力,将成为川渝陕结合部区域性航空枢纽。
(图片由达州机场提供)
□本报记者 杨航
新闻推荐
现场实录: 屋顶种瓜 两次掉落 二马路一楼顶瓜藤翻出墙 “瓜熟蒂落”险些砸伤人
28日上午,家住达城二马路的秦女士向社区记者反映,她的门市遭到楼顶一住户栽种的黄瓜“空袭”,从天而降的黄瓜不仅砸坏了门市...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