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懵懂少年,到中年大叔,他坚持着一件事,用镜头对准这个精彩变幻的世界。几十载的春去冬来,他记录着生命中一切美好的瞬间,也记录着人生的点点滴滴。他叫唐朝祥,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达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通川区摄影家协会主席。
有志少年 与摄影结缘
唐朝祥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通川区人,父母均是单位普通职工,上有三个哥哥姐姐。在那个年代,家里哥哥姐姐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相继离开了家,作为老幺的唐朝祥在十五六岁时就开始打零工挣钱。他挑过砖、拉过板车,当过炊事员,虽然辛苦,收入微薄,但从那时起,他就懂得了吃苦,特别是在跟着师傅学习厨艺的时候,天不亮就起床,厨房里的大活小活全部包完,从不嫌脏怕累。虽然钱挣得不多,但唐朝祥每个月除了会拿出一部分贴补家用外,他还会为自己添置一些笔墨纸砚,因为,他从小就有画画的爱好。他经常照着一些名人字画临摹,而且模仿得有模有样,逢年过节,他还拿着自己的字画到人民公园去卖,一元钱一幅画还很抢手。正是因为自己出众的美术功底,唐朝祥被特招到当时达县地区劳动服务公司下属的一家照相馆上班,成为一名美工,专职照相,也从那时开始,他正式接触到了摄影。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给人照相是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何况还是国营单位,唐朝祥非常珍惜。每次照相馆组织人员外出学习时,他一定是最用心最刻苦的那个。有一次外出学习,老师被唐朝祥的勤奋好学所打动,经常在礼拜天,带着这个瘦小的学员,背着重重的相机,到野外练习外拍,学习合影,时常给他“开小灶"。唐朝祥在不断地“充电"学习中,他的摄影技术突飞猛进,他在照相馆也成了“顶梁柱"。
青春岁月 用汗水打拼
工作两年后,唐朝祥被推荐为门市主管,这是对他的肯定,也对他的工作要求更高,他要负责照相馆的经营和发展,还要保住每名员工的工资福利,这对当时还不到十八岁的他来说,着实压力不小。在那几年,唐朝祥面临了许多阻力和困难,但为了照相馆的发展,他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不管酷暑寒冬,只要有拍摄业务,他必须准时到达。有一次,一所偏僻的乡村小学需要拍毕业照,按理说,只有几元钱的业务,他可以不用亲自前去,毕竟天气炎热,山高路远,但唐朝祥为了不辜负别人的信任,他背着几十斤的设备,天不亮就出发,翻了一座又一座山,顶着烤人的烈日,足足走了三个多小时山路,当走到学校时,浑身湿透,人不自主的累瘫在地上,但他还是圆满完成了拍摄任务。由于唐朝祥的坚持和责任心,在他管理下的照相馆不仅业务量猛增,知名度也逐渐增大,许多单位一些大小会议,如果需要拍照合影,也开始联系他,唐朝祥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1986年,唐朝祥辞去工作,他选择自主创业,开办了一家私人相馆,凭着过硬的照相技术还有对市场的准确定位,相馆逐渐发展成了婚纱影楼,十多年时间里,唐朝祥的婚纱影楼一直在达州赫赫有名。
艺术人生 用镜头实现
有了经济基础做后盾,唐朝祥在摄影方面的投入更多更大,不光是机器设备上,还有就是时间和学习上。他每年都会外出学习和采风,接受新的知识,开拓眼界,随时提醒自己紧跟时代不掉队,不能在审美上脱节,保持与时俱进的心态。多年来,每年的市区两级人大、政协会,他一定会被邀请参加拍照任务,而且几十年从未出过错,他甚至还给国家领导人拍过合影照,这对一个摄影师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和深刻的记忆。
近些年,唐朝祥的镜头更多的对准了达州的山水田野,人文景观,因为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他充满了创作激情和用之不竭的灵感,特别是他在担任通川区摄影家协会主席一职后,多次策划和组织各种活动。去年,由他们主办的《达城记忆》摄影展,获得了市区两级领导的高度赞誉和社会极大的反响,摄影家们用他们不同的视角,拍下了达城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取得的丰硕成果。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唐朝祥手中的相机不知换了多少代,但他那颗热爱摄影的心却从未变过,不忘初心的他用镜头记录着达州的巨大变化,也记录着自己人生的一点一滴。
“摄影既是我的事业又是我的热爱,这是我一生最庆幸的事情。"唐朝祥说道。
(达州新报全媒体记者 谭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达川区石桥镇上榜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共有60个镇被评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11个村...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