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绣《脸谱》
广绣
汤冬展示藏品
苏绣《郭子仪拜寿》
一缕绣线、一枚绣针,古代绣工们凭借智慧,将美学价值融入生活,把刺绣带进了服装、台布、舞台、艺术品装饰中。千年沉淀,我国形成了极为出彩的四大名绣: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近日,记者走访了达州市藏家汤冬,有幸见到了这些自古流传下来的刺绣工艺品。
汤冬除了钟情于刺绣工艺品,更秉承对达城这块土地的热忱,喜好搜寻本地民俗物件。如今,他正自筹资金准备创建一家公益性质的民俗博物馆,让具有巴渠文化特色的文物藏品留传后世,让上千年的巴人文化得到更好传承和发扬。
钟情刺绣与收藏结缘
走进汤冬的办公室,一幅清代缂丝“瑶池吉庆图轴”映入眼帘,画面描绘了9位仙女各捧寿礼向西王母祝寿的场景。图轴画面色彩淡雅,纹饰精美,布局饱满,尺幅大气,是汤冬最为喜爱的一幅藏品,而与其图案相同的一幅明代缂丝藏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谈及汤冬收藏的爱好,还得从七八年前说起。一次与友人聚会闲聊中,各色藏品蕴含的文化引起了汤冬收藏的兴趣,自此与收藏结缘。“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到了鼎盛,虽然没有高科技助力,却能制作出无数精美的工艺作品。这些用手工创作的作品,让我觉得很值得收藏。”
从那时起,汤冬徜徉在追逐各色精美手工艺品的海洋中。收藏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更讲究眼力,必须俯下身谦虚地学习讨教。工作之余,他到古玩店“淘宝”锻炼眼力,四处拜访名师请教。偏爱刺绣藏品的他,购入大量明清时期刺绣工艺品书籍,将刺绣历史文化、各地刺绣特点了解得清清楚楚。渐渐地,汤冬的藏品多了起来,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收藏准则:只收真品和珍品,只收不卖。
针里繁华知多少
汤冬收藏至今,已有近百件珍品。四大名绣中除湘绣外均有涉及,以苏绣和广绣为主,其年代多为清代中晚期。这些刺绣藏品分为实用类和欣赏类。实用类有衣饰鞋帽、官服补子等;欣赏类则多为摆件挂件。所涉题材广泛,包括山水、人物、花卉、飞禽、走兽、静物、装饰图案等。
在其藏品中,一套清代宫廷四条屏花鸟兽广绣作品尤为亮眼。以清代老红木、螺壳与夜光贝磨制成几何图形,镶嵌在器物表面,装点为螺钿外框,绣品为满绣(整幅作品均以绣线铺满),图案中既涵盖孔雀、白鹤、喜鹊、鹿、羊等花鸟走兽,亦有驺吾等中国传统神话动物穿插,杨柳、青松点缀其间。此挂屏用色绚丽,为保鸟兽逼真,采用了捆插针等绣法,使之层次分明。花朵等配饰则采用平针绣,起、落针富有规律、排列整齐。整幅绣品采用针法数十种,不由得赞叹前人技艺之精妙。
与广绣不同,苏绣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苏绣十分讲究花线的粗细,根据不同布质、色彩及题材,不但灵活综合运针,而且花线劈丝粗细合度,从而充分表现物体形象的质感,其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
一幅清代《郭子仪拜寿图》在汤冬的苏绣藏品最为精美。该画片长宽约2.5米,涵盖近百位人物。武将文臣,后院官眷,或呈交拜帖、或拜寿赠礼、或相互交谈,人物面部清晰灵动、刻画细致。绣品画面构图饱满、色彩绚丽,再现了盛唐的时代风貌,仿佛将人带回奢华的拜寿现场。
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蜀绣,针脚整齐、掺色轻柔、虚实合度、变化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一幅造型各异的七人《脸谱人物》蜀绣画面充实,用线较粗,配色偏冷,呈现出庄严肃穆感。
立志修建民俗博物馆
除了偏爱刺绣,喝着巴河水长大的汤冬亦对红木家具情有独钟,其藏品不乏旧时用于剥谷壳的土礌子、土陶、墨斗等生活、生产、文化老物什。如今,汤冬的各色藏品已经达到了500多件,如何更好地保护它们成了其心里的一块大石。两年前,他与一些文化界好友交流,都感叹于达州乃至川东北地区没有属于巴文化的民俗博物馆。这让汤冬萌生了一个想法,何不修建一个民俗博物馆,把这些藏品都放进去呢?
这个想法得到了好友们的支持,汤冬便多次前往广元、重庆、安康等地的民俗博物馆学习经验。如今,在汤冬与收藏家协会的努力下,拟由汤冬个人出资修建的民俗博物馆正在积极筹备中,届时将免费向公众开放。“我一直希望能够回报社会,也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填补川东北没有民俗博物馆的空白,让巴文化得到更好传承。”
□本报记者 戴静文 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连日来,通川区东城街道办事处文江祠社区党总支积极加强“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推广工作。该社区利用党员微信群、微...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