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乔 摄
梁乔 摄
今天是农历腊月初六,还有20多天就要过年了。随着人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过春节的花样也越来越多。看春晚逐渐成为“选择题”、拜年只需在手机上“吼一嗓子”、“宅过年”演变为一种流行……尽管过年方式出现了新变化,但无论哪种表达方式,背后依然是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
吃 “盼着过年整顿好的”
“吃”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1976年春节前,家住达州运输集团汽车44队的赵燕一家早早就在副食品店用全家积攒了大半年的肉票割了10斤肉,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她小时候对春节最清晰的记忆是“馋”。“那会儿物资匮乏,平时只能吃咸菜、稀饭什么的,就盼着过年整顿好的,糖、饺子、肉……”
大红的春联包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小时候家里过年时,爷爷会用一天时间亲手裁纸、研墨、写春联,爸爸和叔叔打浆糊,小一辈则负责张贴。正门、堂屋、厨房、偏房适合贴哪些句子,长度尺寸多少,这些都有讲究。我家‘福’字习惯倒着贴,邻居家就不。”赵燕说,现在过年家里还是会贴春联,不过变成印刷制品了,内容也更加新潮。
1982年春节前,赵燕家里买了一台稀罕的黑白电视机。“一台电视400元,我爸妈都是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只有30元,电视‘按揭’了一年才把钱还完。”住在周围的邻居经常跑到她家看电视。那年除夕夜,邻居们就搬着小板凳坐在她家客厅,一边嗑瓜子聊天一边看电视。“我爸当时的‘任务’就是给邻居们炒晚上要吃的瓜子。那年春节,我们家买了10斤瓜子,全吃完了。等邻居们走了,扫出了厚厚一层瓜子壳。”
玩 穿新衣放鞭炮
上世纪90年代,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了,粮票退出市场,吃肉也不用“计划”了。“90年代,达县城里好多人都用上了彩色电视机,家家户户过年都要挂香肠熏腊肉!还可以直接在连锁超市或商场选购年货,要啥有啥!”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田小斯在部队家属院里长大,“我奶奶经常对我说,小斯,你生在好时候了,你爸爸小时候过年可穿不上新衣服”。
“除夕那天,一大家人在一起吃过年夜饭后,小孩子就迎来了他们最喜欢的环节——放烟花。每个孩子都穿着新衣服兴奋地在院子里跑呀、跳呀,不一会儿总会有人哭着回家,说新衣服被烧了个洞。大人们则在电视机前围着火红的炭火看春晚。当跨年的钟声响起时,大家都跟着电视里的主持人一起说‘新年快乐’,之后小孩们就笑嘻嘻地挨个给大人拜年,拿压岁钱。”
过年拍全家福是一件幸福又值得回忆的事。然而,随着数码产品的普及,拍全家福已经成为再简单不过的事情,这一习俗也渐渐淡化。田小斯告诉记者:“对父辈来说,照张全家福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那时候一般会选在大年初一、初二或者正月十五、十六来照,但现在春节期间很多照相馆都不营业,再加上有了数码相机,什么时候都能照。”
乐 过年方式更加多元
“记得每个正月初一,我们这些晚辈天不亮就开始串亲戚,去长辈家里拜年小坐,一家家走下来,衣兜被糖果、红包塞得满满的。”80后市民赵女士回忆起小时候的拜年场景,依然印象深刻。
“随着电话的出现,登门拜年的人越来越少了,人们纷纷用电话拜年,不管相隔多远,只需一个电话便能问一声‘过年好’。足不出户,省时省力。2000年后,手机、电脑愈发普及,‘隔空拜年’的方式更多了,短信拜年是其中最为流行的拜年方式,用几行真挚的文字来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祝福。”如今,微信取代短信成为拜年新选项,微信上拜个年,再在微信群里抢一会红包,成了许多人大年三十里的常态。
除了拜年方式在变,除夕夜里看春晚的习惯也在变。近年来,央视春晚受到地方卫视春晚的挑战,网络上的草根春晚也颇受网民青睐。“央视春晚还是要看一下,但我过年更习惯选择在视频网站上看整合多台春晚看点的‘春晚直播间’,都是各家电视台的精华节目,比只看一台晚会更有劲。”赵女士这种“打开春晚的新方式”更多出现在“80后”“90后”身上。
此外,“旅行过年”也成了时下的新热门。赵女士说:“这也和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放在过去根本不可能,家里必须有人接待上门拜年的亲朋好友,哪有这个时间。”
科技让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使过年方式更加多元,但无论发生多大的变化,过年的核心意义——团圆,永远存在。
□本报记者 赵曼琦
新闻推荐
副刊,该怎么做大做强 达州日报社2019年副刊座谈会发言实录
座谈会现场窗外数九寒天,屋内温暖如春。1月7日下午,长期关注、关心和支持报社副刊的文友应邀做客达州日报社,参加2019年副刊...
达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达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