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仙女山(布面油画) 60cm×80cm
乌江秋水(布面油画) 80cm×100cm
武隆和顺写生(布面油画) 60cm×80cm
□赵军
身挎画夹,背上行囊,脚踏乡间小路,心系千山万水。这便是李军政日常外出写生的场景。
李军政说:“在野外,呼吸着清新空气,享受微风拂过脸颊的惬意,寻一处适当的空地,支起画架,画笔挥洒,便是一幅美丽的山水风景图。自然万物间,你会发现春长秋落,夏雷冬雪这些季节更替中,隐藏着许许多多奇妙的故事。而我们就是这些故事的讲述者,所以你会发现一幅好的写生作品,读者可以通过眼睛听大自然的声音。”
“艺术创作给我带来人生思考”
谈到为什么喜欢绘画,还得从李军政的出生地说起。
李军政出生在达州。达州位于四川东部,这里有高耸巍峨、奇雄壮丽的巴山;有历史悠久、耐人寻味的巴人文化。在这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他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
小时候,李军政痴迷于连环画,平时喜欢把纸覆盖在书上,临摹画中的人物。慢慢有了感觉就脱离书本,在脑海中想象作画。他十分享受这种过程,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每天画画的习惯。高考时,李军政毅然选择报考四川美术学院,然而第一次高考却失利了。为了梦想,他又奋斗了一年,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
进入大学后,除了进行基础绘画的训练以及理论知识的学习,他还跟随翁凯旋老师一起外出写生,通过户外写生,李军政逐渐热爱在大自然中进行艺术创作,并对绘画有了新的认识:老师带我们出去采风,不会像高中时那样手把手地教,而是给我们更多自由创作空间,激发我们的主观能动性,用思维开拓视野,用情绪晕染布局,用笔法勾勒细节。
“野外写生让我明白绘画的意义,而艺术创作则给我带来人生的思考。”李军政说。
“关于线的记忆性的悖论”
在研究生阶段,李军政除了坚持写生外,更注重对艺术创作的探索。回到工作室,他就一头扎进艺术创作的世界里。
李军政从一根线开始,通过不断地跟随前一根线的轨迹排列线条,试图寻找线的记忆性,在不断重复上一条线的轨迹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变量和不可控因素在改变新线条的轨迹,这种轨迹被李军政归纳为“关于线的记忆性的悖论”。
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主任胡伟在读到李军政作品时说:“这个半抽象作品乍一看画面呈现的线条像机打的心电图,仔细一看完全是画笔画上去的,这要画好几个月才能画完,很了不起,绘画性很强,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用笔的一波三折、绵里裹针,更是新时代下年轻艺术家对于中国传统用笔的思考。由此,这样的观念和李军政不断绘画的行为过程就自动地生成了画面中的图像变化和韵律。”
胡伟说:“青年人应该进一步挖掘中国美术的原创力,今天我们应当强调民族自信,对中国古典美术的研究要深入发掘,融会贯通,将之用于当代生活的艺术表现。”
“从空间维度到时间维度”
由《关于线的记忆性的悖论》系列出发,李军政又进行了很多新观念和新材料的尝试。如《蓝色》系列中对新材料的尝试,《无题》《皮层》系列中对空间维度的探索,在这一系列的探索实践中,他试图寻找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及观念对绘画的介入的可能性。
如李军政在硕士毕业论文中所讨论的,他认为绘画中的空间维度应不仅仅限于二维空间的探索,应该拓展到三维空间(这里的三维空间是指绘画中的实际空间维度,不是指传统绘画中的肌理)、四维空间(也就是时间维度)。在这里他将绘画当作自然的物来对待,创作的是一个拥有时间和实际空间的绘画作品,也就是说将时间的意义通过绘画的方式转换成占据实际空间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存在的意义和依据就是作品自身的物性,而不是去描绘和塑造形象,这也不同于传统雕塑作品中的塑造。
在《皮层》系列中,李军政通过丙烯颜料的不断层层堆叠,每层新的色层叠上去的时候留出上一层色层的一个细边,这样两层颜料夹出一条线,所有的线都如《关于线的记忆性的悖论》系列中的方式呈现,最后在自动生成二维图像的同时,也生成了占据实际空间的物性空间关系。
李军政说:“从空间维度到时间维度,丰富了我的多维人生。”
近年来,李军政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年轻一辈画家中脱颖而出,同时在参加各种艺术年展中也屡获佳绩。谈及这些年的绘画经历,他说:“非常感谢翁凯旋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在他的引导下,让我明白了何为艺术,何为人生。同时,感谢四川美术学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在艺术的星空中驰骋飞翔。”
在艺术追求道路上李军政始终秉承“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谦逊态度,为自己确立了“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的奋斗目标!
新闻推荐
(紧接第一版)当邹先生交上相关证件,工作人员立即办理,立等领到企业证书。邹先生感慨地说,原先去省住建厅打印证书来回需要2至3...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