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琼认真修表
修表34年了
在通川区达巴路口,一个玻璃罩台的摊位上写着“修表”二字。摊位很不起眼,隐藏在来往人群中,行人和车辆发出嘈杂声,51岁的张琼低着头,戴着一副老花镜,手持镊子和螺丝刀,腰弯得低低的,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手中的表。
采访这时,正好有一位老主顾——与张琼认识了几十年的林女士上门。每次表有问题,林女士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
林女士握着一块银色的手表,拍了拍张琼的肩膀,说:“张姐,我女儿的表坏了,给我修修吧。”
张琼拿着表,上下翻一下瞄了几眼,诊断出了表的问题:“该换零件了。”林女士笑着说,“不枉我挤了一下午的公交车过来,这么多年了,还是你这里最放心。”
“修表34年了,主要是一些老顾客照顾生意。”张琼说着打开修表的工具箱,里面装着开底盖器、风球、钳子、螺丝刀、手表油等工具材料,便开始熟练操作起来:在表盘背面和机芯的间隙处插入一张纸,用刀片插入表盘背面和纸的间隙处,再利用表盘的力度将表针取出,拿出新的备好的指针,再轻微施力安装表针。十几分钟后,张琼便将修理后的手表递给了林女士,收了十五元。
“学生手表一般是比较普通的,还有一些比较贵的表也会拿到我这里来修。”张琼对自己的手艺信心满满,表示对普通手表和贵的手表都不会收高价,一般固定在十元到几十元之间,对于一些小毛病的手表,她多半是免费修理。凭着几十年积累起来的好技术和好名声,张琼的生意一向不错。
靠双手养活一大家子
“我老家是达川区石梯镇的,从17岁就开始当学徒。当时我师父一共带了十几个徒弟,最大的不过19岁,最小的14岁。学徒是没有工资的,我跟着师父学了三个月,生活费都是自己掏钱,因为实在没钱学了,就自己出来做生意赚钱。”张琼告诉记者,才开始做生意摆摊的地点是不固定的,哪里顾客多就往哪里跑,后来就在达巴路口固定摆摊。
儿子小时,张琼时常把他带在身边,她修表,儿子就在旁边玩。每天上午,张琼准时营业,中午一般和儿子买份便饭解决,晚上直到天黑才收摊回家。“每天都要来的,保不准什么时候就有人来找我修表,不能错过每一位顾客,再说自己好歹能多赚点钱。”
靠着勤快、聪明,张琼的生意渐渐做得好起来,收入也多了,但为了孩子的读书问题,张琼还要额外做点生意,有空还去餐厅打份工,才能勉强养家糊口。
“张姐,我这表你是咋修的?一年前才在你这里修的,怎么现在又坏了?你这技术得不得行哦?”张琼回忆说,这种事情也有发生,表当时是修好了的,一年多之后又拿过来说没有把表修好,这是修表工作中最烦心的事情。遇到这种情况,张琼还是会给他们免费修,多花点时间和力气,尽力把每一块手表修好,张琼心里才会觉得轻松。遇到那种特别难修、修起来不划算的表,张琼就会劝顾客不要修了,但最终还是尊重顾客的意愿。
把职业当成习惯了
张琼从业修表几十年,从机械表、石英表、晶体管摆轮表、电子表都能修,这些年修理过的各类表数以万计。修了几十年的表,张琼的视力也直线下降,现在维修一块手表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从前要更多。
谈起过去的那段经历,张琼提得最多的还是她那些师兄师妹。张琼回忆说,那时候才出来,师兄妹几个去重庆买修表用的工具材料,农村娃儿没去过大城市,不知道怎么坐火车,还闹出些笑话。
“几十年过去了,我那些师兄师妹早就不做这行了,家庭负担太重,修表养不起孩子。我现在修表的时候必须要戴老花眼镜了,眼睛确实不如从前好使。”有段时间,张琼身体不好,心里也曾想放弃,不想修表了。但当她看着即将要被锁在旧物房里的修表家伙时,她又重新拿起这些工具。“做了几十年的事情也是一种习惯了,再说还可以补贴家用,没什么不好。”面对儿子的一次次劝阻,张琼总是这样说。
“儿子没有打算做修表这一行,其他年轻人也不愿意做。我可能还会修个几十年,几十年之后不知道要将这些修表工具留给谁?”就在这时,有位老爷爷来问:“张妹妹,帮我修个表,你看我这表戴了十几年,丢了怪可惜的,你看看还能不能修哦。”张琼检查了一下手表,扭开盖,拿起细小的螺丝刀,开始修理起来……
□本报记者 康春艳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近日,笔者了解到,为认真落实上级对社保费和非税收入征管职责划转工作的部署和要求,通川区税务局采取三项措施,稳步推进社保费...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